演員珍妮·巴孔(Jenny Bacon)在空空的排練場裏,手執一條長長的圍巾。其實圍巾代表一幅長軸。“父親,請告訴我,這是什麽?”她麵對由大衛·帕特利克·凱利(David Patrick Kelly)飾演、心存報複的大將軍問道。觀看排練的人都知道,這一刻對戲劇情節的發展,很是重要。因為從這一刻開始,巴孔飾演的角色,終於明白,過去一個小時所經曆的暴力廝殺的前因後果。但是,在排練的這一刻,巴孔最感到困惑的,就是這一條圍巾。
“不,應該是這樣”,陳士爭說,他踏進排練場的舞台。因為從前是職業戲曲演員,陳士爭現在親自示範,說這一句台詞與相關的動作,應該如何巧妙地配合起來,好讓對比清楚呈現。說的台詞可能是英語的,但是動作則純粹是中國戲曲的。
“在中國戲曲傳統,每一種情感都有相符的示意動作”,導演趁著演員稍作休息的時候說,“你的心裏麵要想著動作,從甲點到乙點。動作是軀體的階段,正如文字富有詩意。隻是對於受過自然戲劇訓練的演員來講,的確是一件難事”。
可是,這種訓練與演繹手法,是陳士爭兩部《趙氏孤兒》的基本概念。這兩部戲,將於本年度在林肯中心藝術節公演。本周五是英語版的世界首演,而到了下周,同一個故事將以中國傳統戲曲方式呈現。
這一段時間,大家極為關注這一套元代的戲曲,使人感到奇怪,因為這個故事,有時候連中國人都忽略了。幾年前,西方人認識《牡丹亭》這套昆劇的不算很多。而陳士爭導演的,超過19小時的演出,起初是一段令人矚目的國際文化新聞,後來變成一個蜚聲國際的藝術製作。
從很多方麵來看,《趙氏孤兒》這個古老的故事所描述的政治爭鬥、屠殺、複仇,都與《牡丹亭》拉不上關係。《牡丹亭》絕對有史詩般的長度,《趙氏孤兒》的兩個版本都隻有70分鍾長度。《牡丹亭》堂皇的視覺效果令人驚訝;相比之下,這些新作品製作樸素。《牡丹亭》的製作,促使陳士爭在西方變成中國傳統戲曲的代言人——這個榮譽,不是導演或藝術節當年刻意營造的效果——《趙氏孤兒》讓不熟悉中國戲曲的觀眾可以衡量一下,陳士爭處理傳統的手法,有多少來自他自己獨特的觸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