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談音說樂:當代中國音樂麵麵觀

聖水——譚盾近期作品源源的靈性(2002)

字體:16+-

信不信由你,有時候,奪得奧斯卡獎,未必是好事。每當譚盾討論音樂的靈性——我們可論證,自從克倫姆以後,無人能像譚盾一樣,創造出這麽超越塵世的音樂語言——往往在嚴肅的交談之中,有人就會傻兮兮提問:“你不是《臥虎藏龍》那個人嗎?”

說真的,譚盾創作洋溢輕飄的樂句,也創作接近土地的、富有人性的音樂。他寫出每一刻無懼的實驗音樂,也有另一刻故意模仿從前的音樂;作曲家靈性的一麵,正與一個想賣最新產品給你的推銷員平衡起來。一個是薩滿,另一個是作秀演員。譚盾的這兩個方麵,從幼年時就已經在祭禮儀式與京劇演出中慣於共處。今天,這位45歲的作曲家兼指揮家穿梭在世界上最著名的舞台。但是,很多觀眾還是難以置信,這一個人,竟可以有兩個相反但同樣合理的特征。

“很多人對於什麽是靈性,什麽是戲劇性,都有不同的見解”,譚盾說。到現在為止,他最富靈性的作品是《水之受難曲》(Water Passion According to Saint Matthew,亦稱《複活之旅》),是斯圖加特巴赫學會委約作品。當年學會邀請了四位作曲家創作四部作品,為紀念巴赫逝世250周年。“對我來講,靈性與戲劇是分不開的。《聖經》裏麵這個受難的故事吸引著我,是故事的戲劇性。佛祖的故事,甚至海頓的《創世記》都同樣具有戲劇性。它們的情節發展,使我們的心跳加速。”

司馬勤(以下簡稱“司馬”):斯圖加特委約的四首受難曲之中,除了您寫了道教—佛教受難曲,還有德國人(裏姆[Wolfgang Rihm])、猶太裔阿根廷人(格利約夫[Osvaldo Golijov])與一位俄國正統派女士(古拜杜麗娜[Sofia Gubaidulina])。作曲家們的背景雖有這麽大的距離,他們之間卻真的還有一些共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