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談音說樂:當代中國音樂麵麵觀

中國弦樂現況——回家的旅途(2005)

字體:16+-

目前,高參並無計劃到海外深造。“很多人在準備留學的時候,其實沒有任何打算”,他說,“他們往往隻停留在一處地方。我卻寧願四處走走,參與不同國家的多種活動”。這位23歲的小提琴家,與不少中央音樂學院的同學們一樣,在過去幾年,曾經到訪過日本、美國、加拿大以及過半的西歐國家,參加大師課和巡演。1980年伊薩克·斯特恩在中國舉行的教育與文化交流在《樂韻繽紛》(又稱《從毛澤東到莫紮特》)中所呈現的情景,與今天的中國比較,真的有點不可思議。現在,全世界的音樂人都渴望到訪中國。

在中國,學音樂的年輕人麵對的機會,是他們父母當年無法想象的。每年度為期一個月的北京國際音樂節,為與本地樂團合作而到訪的國際級獨奏家,還有過去幾年越來越頻繁的世界級樂團的中國巡演,致使一年之內,平均每周都有一位傑出演奏家來到北京。雖然音樂會的票價不是普通學生——或他們的父母——承擔得起的,可是大部分從外地來此的音樂家,都盡量尋找機會,踏進中國幾個主要音樂學府的大門。

音樂學生最切身的感覺是近年來“海歸”的中國演奏家數目大增,他們願意回國當老師。“現在的學生,比我年輕時懂得更多”,徐惟聆說。遠赴美國留學的徐惟聆離開中國之前,參與斯特恩的大師課(在《樂韻繽紛》也有紀錄片段);她現在是中央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教授。“學生接觸的東西多了,他們也有機會,到處自由旅遊,跟我當年的情況,有天壤之別。”

全世界的年輕人都聽過這樣老生常談的訓話:老一輩當年麵對的,可要困難得多。但是,中國的例子卻真的引人注目。今天學生們力爭上遊,要達到的目標或想追求的東西,很有可能是他們祖父母年輕時被關在牢裏的理由。說實在的,這些年輕人聽老一輩說過許多遍,他們當年親手抄分譜的故事——經常還是隻能靠聽力記錄下來——現在年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網尋找任何資料。或者是為了練習莫紮特,把門窗關上鎖上——現在,音樂教育在中國地位超然。前輩的記憶,與中國年輕音樂家們現在生活的世界,好像沒有任何共同點。我對著一班弦樂學生提到中國一直以來都有追隨一位“師傅”的傳統,學生們的回答雖然很有禮貌,但他們覺得我這個問題,令人啼笑皆非,覺得難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