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談音說樂:當代中國音樂麵麵觀

蘇柏軒 深思熟慮的青年指揮(2009)

字體:16+-

香港——時移世易,今天一切都改變了。多年前,年輕的助理指揮們往往都徘徊在台側,等著他們的“伯恩斯坦”機遇(伯恩斯坦於1943年臨時代替突然因病缺場的布魯諾·瓦爾特,在沒有任何排練的情況下帶領紐約愛樂樂團演出,因為音樂會在美國公共電台現場直播,便使他一夜成名。這件事到今天還是樂壇佳話)。現年27歲的香港管弦樂團助理指揮蘇柏軒,最近因為艾度·迪華特因病缺場演出也臨時上陣,但慶幸的是,因為時間還算充足,樂團還趕得及重新印刷海報與宣傳單張(值得一提的是,迪華特從前是伯恩斯坦的助理指揮)。但蘇柏軒對於這次突如其來的機會卻待之以平常心。這位年輕指揮的事業平步青雲,但不像什麽火箭那麽突然冒起,更貼切的比喻,應該說像一架穩穩上升的升降機。這個演出季,他被聘任為首屆杜達梅爾指揮學員(Dudamel Conducting Fellow)。

去年秋季,蘇柏軒受聘於香港管弦樂團,其前他剛奪得2008年年度米特羅普洛斯(Mitropoulos)國際指揮大賽的三等獎。在香港管弦樂團任職不久,他又成為有史以來在聖彼得堡舉行的國際普羅科菲耶夫比賽中最年輕的一等獎得主。在比賽中令評審刮目相看的是其台上的領導能力,這與每天單調冗長的工作模式所要求的技能全不一樣。這位年輕指揮家處事平易近人,一點兒都不裝腔作勢。在指揮的音樂會以及他主持的電台廣播節目裏,他深受觀眾歡迎,是一位公眾人物。在香港這個傳媒敏感度極高的地方,蘇柏軒顯然享有絕佳的優勢:他看起來比真實年齡要小,於是,他的言行顯得老成持重。

聽著他追憶自己在香港、新加坡與台北度過的童年,還可以想象這個富有好奇心的小孩子把父母的音響器材弄來弄去。他的童年經曆正是符合亞洲地區特點的典型模樣:父母都不是專業音樂家,但他們喜愛古典音樂;從4歲開始,小柏軒學鋼琴;他最初的音樂演奏經驗,則源自教堂唱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