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談音說樂:當代中國音樂麵麵觀

林懷民 空中舞動(2006)

字體:16+-

編舞家林懷民進入酒店大堂的時候,連聲道歉。他遲到了20分鍾,現在他正要在日場表演開始前,趕到劇院後台與舞蹈演員見麵。他問我,可否陪他步行到劇院,然後在後台做訪問?

麵對這位像大自然一般不可抗拒的林先生,我當然唯命是從。我們步行到了香港文化中心,也就是聞名國際的雲門舞集在香港藝術節一連幾天演出《行草》三部曲的場地。這位雲門創辦人兼藝術總監途中興奮地告訴我:“三部作品一連串在三個晚上演出,製造出來的是一個從未嚐試過的新境界;有回響也有對位,一些動機或概念重現和穿梭於不同的晚上。”

盡管林懷民用了這麽多的音樂術語,他卻避免談及可能是最明顯的一個比喻。他這個三部曲是在解構中國書法—一個無論在視覺上和言語上最能象征中國文化的藝術形態。但是,整個作品跟傳統的西方交響樂裏麵的快板、慢板、快板的樂章次序配合得恰到好處。“我想過這樣說,但我又不敢用這些詞語。作品當然有它的架構,但是,(觀眾)看起來卻好像全無架構似的。”

林懷民在後台靈巧地引導他的舞蹈演員,把他們昨天晚上表演後激動的狀態帶到準備下午這場“慢板”沉思的情緒。演員們的心情準備好了以後,他帶我到休息室繼續接受我們的訪問。“我沒有計劃創作三部曲。但是,看了第一部《行草》表演後,我發現這作品隻是一個開始,我還有很多可以利用身體的方法,還有很多可以從書法裏學到的東西。”

《行草》於2001年首演,舞蹈家們把中國古文蘊藏的力量活現在舞台上。他們基本上把台上的書法大字化作有戲劇性的、生動的舞蹈。《行草·貳》用了像白紙的空白大幕,投影著一些像陶瓷表麵的細致圖案,選用了非常平靜的音樂。整個氣氛比較壓抑、內斂。去年11月在台北戲劇院首演的《狂草》還在空白的後幕上加了墨色,呈現出書法家寫狂草的純抽象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