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談音說樂:當代中國音樂麵麵觀

馬友友 創辦絲路樂團與“9·11”事件(2002)

字體:16+-

2001年8月,馬友友和他的“絲綢之路”合奏團終於上路了。他們首先在紐約為索尼唱片公司錄音,在錄音棚裏工作了一個星期。後來,他們在法國普羅旺斯又花了一整周的時間緊密排練。接著便是作客於德國北部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Schleswig-Holstein)音樂節,也是為期一周。他們早有心理準備,要麵對抱著懷疑態度的聽眾。

直到那時,某些故意挑剔的人對合奏團存有疑惑這事並非空穴來風。合奏團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音樂節首次亮相之前,雖然也曾登過台,但卻是一些臨時配搭的演出,隻代表主辦者的想法,而不一定是“絲綢之路”合奏團的原本意念。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馬友友和他的夥伴首次全麵地向世人宣示他們的宗旨:他們駕駛著一部高達三層的音樂大篷車,滿載橫跨由東亞直到地中海各地的傳統音樂,搜集富於民族風情的往昔經典和近期新作,合奏團的藝術家們渾然一體,甚至有即興演奏,為聽眾們詮釋多元化的音樂。當年,馬友友不止一次地說:“我想,我們的主題定位是‘當陌生人相遇’。如果雙方沒有信任,相遇反成了一種侵犯。倘有一定程度的信任,那時相遇便是交流。”

幾個星期後,馬友友的這番話猶如警醒世人的預言。恐怖分子襲擊紐約曼哈頓南端和美國首府華盛頓。“9·11”之後,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中亞細亞,但這種關注與文化交流毫不相幹,更談不上信任。2002年4月,索尼唱片公司配合“絲綢之路”合奏團在美國各個音樂節演出,推出合奏團的首張錄音。這確實表現出“當陌生人相遇”這個主題,更運用了它的三層音樂模式。在那個時候,“絲綢之路”的音樂雖是激發,卻取得截然不同的共鳴。

從前那種融和著多元文化的室內樂,現在已蛻變為一項合時的文化交流。“絲綢之路”項目中所承擔的教育使命,現在看來不僅重要,而且突然變得不可或缺。盡管項目因為“9·11”而遭受挫折——原定2001年10月赴中亞細亞的巡演不得不改為在美國境內演出——但接下來在日本和歐洲巡演的氣勢,卻是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