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談音說樂:當代中國音樂麵麵觀

《狂人日記》與《夜宴》回國了——首演前夕的對話(2003)

字體:16+-

司馬勤(以下簡稱“司馬”):一年前,我們在紐約看到《夜宴》,現在《夜宴》回到中國來了。在美國公演後,樂評人認為作為音樂家的你以及你的作品,在中國是很難融於大眾的,你是個獨特的藝術家。我本人也認為,站在邊緣,站在外麵,你對中國音樂界的看法應該比較客觀。你覺得美國樂評人的評論對不對?

郭文景(以下簡稱“郭”):大概對吧。

司馬:《夜宴》和《狂人日記》所選擇的主角都很特別。有一個美國的作家,名叫佛拉奈裏·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曾經說過:唯有心靈有裂縫的人,才能讓光透出來,照耀我們的生命。你好像也對“狂人”——有點神經病的人,特別有興趣。是這樣嗎?

郭:我這兩部歌劇的主人公都有點精神不正常。《夜宴》的韓熙載肯定在裝瘋,而魯迅中的“狂人”,到底是真的瘋掉還是清醒?這還很難說,也許他是最清醒的一個。看上去我兩部歌劇中的主角都是瘋子,其實不是。

司馬:兩個故事中的“瘋子”,不管是真瘋還是裝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麽影響?

郭:這不是對故事的發展有沒有影響的問題,而是故事發展建立在這類“瘋子”的行為上。

司馬:兩個主人公的命運在劇情中的發展是不一樣的?

郭:是的。劇情的發展靠他們的行為推動,這毫無疑問。但我認為,問題的焦點還不在這些。他們所麵臨的問題全不一樣。

司馬:那麽,不僅是麵臨的問題不一樣,而且這兩個人對問題的處理也不一樣。

郭:對,目的也不一樣。

司馬:西方人欣賞《夜宴》這部歌劇會有他們自己的角度與觀點。今天,這部歌劇要在中國首演了。你認為中國的觀眾會在這部歌劇中看到什麽?

郭:從文字方麵來講,中國的觀眾可以看到知識分子在社會中應有的位置。從前我也談過這方麵的問題,就是國家、君主、權力的關係。而魯迅的作品,主要還是和社會、文化的關係。我想中國的觀眾可能會比西方的觀眾更容易感覺到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