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的出現是音樂進入巴洛克時代的標誌。這一嶄新的形式空前地發掘了聲樂和器樂的各種可能性。在純器樂創作中,作曲家們借鑒了歌劇中作為伴奏和刻畫人物心理、描述戲劇場景和自然環境、烘托氛圍的器樂創作的方法。從蒙特威爾第開始,歌劇中的器樂部分被提升至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器樂音樂借此獲得了越來越快的發展,迅速走向成熟。我們將在本章介紹古鋼琴、維奧爾等幾樣樂器,以及“數字低音”和巴洛克時期代表性的奏鳴曲形式,以科雷利、布克斯特胡德、帕赫貝爾、富克斯的最具代表性的室內樂作品為切入點,把握那一時期的音樂脈絡。
※歌劇的誕生是音樂由文藝複興向巴洛克轉變的標誌,歌劇的發展更推動了獨立器樂音樂的發展與走向成熟。教堂內的複調藝術走向和聲化,並愈發精湛
※佩裏(Jacopo Peri,1561-1633)被尊為『歌劇之父』,他為第一部歌劇《達芙妮》譜寫了音樂
如果沒有歌劇的誕生,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會是另外一副樣子。
如果沒有卡梅拉塔社團,就沒有歌劇的誕生,或者說,音樂家們要摸索很長時間,才能找到通向早期的歌劇作曲家一開始就創立的形式的道路。
如果沒有古希臘的悲劇,就沒有這一切。
16世紀末,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一群知識分子、詩人、音樂家和藝術活動的熱心者經常聚在巴爾迪(Giovanni de' Bardi)伯爵家,這群熱血青年在貴族的資助和庇護下,試圖複興偉大的古希臘藝術。他們將古希臘的悲劇視做最高的藝術理想,想要再現這一戲劇形式。一種結合了詩歌、戲劇表演、音樂、舞台布景等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多地被描繪著、想象著、計劃著。這些藝術家們甚至連細節都有設想:音樂不應該是教會音樂中那樣漫無節製的複調形式,而是以單線條的人聲旋律為主,器樂配以簡單的和聲伴奏,整部戲劇自始至終都要有連續不斷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