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的特性最大限度地體現在了他的管弦樂作品中,他的鋼琴小品則是精致的浪漫主義筆觸的延續,而他的室內樂作品充滿了動人的音調。這些室內樂作品技術上顯得有些保守,而且本該完美和平衡的結構常常被柴科夫斯基衝動的氣質和強烈的情緒所破壞。但從另一個側麵看,也許這正是浪漫主義後期室內樂創作應有的樣子:不追求形式的完美,而將注意力集中在音樂本身的感情深度和戲劇力量上。
※柴科夫斯基的一生都與那片廣袤寒冷的俄羅斯大地深深地聯係在一起(圖為列維坦的畫作《三月》)
※柴科夫斯基對於列夫·托爾斯泰極為遵崇,文學家對這位青年才俊也非常欣賞,他們一直保持著友誼
1876年冬季的一天,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小廳,正在舉行一場室內音樂會,台下寥寥數人,其中一名中年男子,深深陷在坐椅中,但他高大的個頭還是那麽突兀,布滿髯須的麵龐上,一雙嚴肅而有神的眼睛。他就是列夫·托爾斯泰(Lyev Nikolayevich Tolstoy,1828-1910),俄羅斯偉大的文學家。他本身對音樂有相當的造詣,在他青年時代,曾經想寫一本音樂基礎知識的讀物。在30歲時,他甚至打算同友人一道在莫斯科建立一個室內樂協會,不過一直未能付諸實現,後來安東·魯賓什坦創立了“俄羅斯音樂協會”,一定程度上了卻了托爾斯泰的心願。托爾斯泰同情農民,古道熱腸,為農奴的子女創辦了學校,為這些貧民孩子的教育而奔走。他設想在這樣的學校中設置音樂課程,特別是合唱,遂求助於音樂學院的專業教學力量,這才與柴科夫斯基打上交道。
那一年托爾斯泰48歲,已經完成了巨著《戰爭與和平》,另一套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盡管多次修改(共修改了12次),此時也行將出爐。雖然此前托爾斯泰對他已有所耳聞,而柴科夫斯基則奉托爾斯泰為最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出於種種考慮,柴科夫斯基決定在讓這位文學大師親耳聽到自己的室內樂作品之前,最好不要先行碰麵。他委托時任莫斯科音樂學院院長的尼古拉·魯賓什坦[1]為這位著名的文學家和音樂愛好者安排了這場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