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士不可以不弘毅——追憶何茲全先生

怎樣講授史學名著——記何茲全先生講《三國誌》

字體:16+-

瞿林東

20多年前,我在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就讀。那時,係主任白壽彝先生提倡青年教師和本科高年級學生要精讀一、二部史學名著,一是借以提高閱讀古文的水平,二是借以獲得治學的根基。他認為這是中國曆史文選課程所不能代替的。根據白先生的意見,係裏給高年級同學開出了“《左傳》研讀”和“《三國誌》研讀”兩門選修課。這兩門課,我都選修了。後來,我的本科畢業論文,就是在《左傳》研讀這門課的基礎上,做了關於春秋時期各族融合的題目。而當時作為課本的中華書局點校本《三國誌》,我至今也還保存著,上麵留下了我聽何先生講《三國誌》時的一些記錄;這篇短文,主要就是根據這些記錄和我現在的一點膚淺的認識寫成的。

20多年過去了,我現在既不攻春秋史,也不治三國史,但我深深感到,這兩門課在幫助我了解中國古代史書的奧秘和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方麵,有不少益處。這些年來,在教學工作和研究工作中,我深感曆史係學生在本科四年之後,有相當數量的同學沒有比較係統地接觸一二部史學名著,是很可惜的,甚至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我的這篇短文,不打算從理論上來論證這個問題的重要,而隻是對何先生怎樣講《三國誌》作個扼要的記述,並以此說明講授史學名著這門課,對於培養和提高曆史係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治學能力所起的作用,供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教師和同學參考。

講史學名著,首先要求教師對所講史書反映的曆史內容,在宏觀上有比較清晰的了解和認識,並把這個了解和認識貫穿在講授之中。這對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部書的內容和價值是很有益的。例如,何先生講《三國誌》,第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通過講授重點篇目勾畫時代的特色。他指出:《三國誌·魏書》中的《武帝紀》、《董卓傳》和《袁紹傳》,概括了三國前期的曆史;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鬥爭,是這個時期的曆史特點。因此,他在講授這一紀二傳時,反複闡明:這個鬥爭,從秦始皇開始,一直繼續到兩漢。其間,中央集權屢次打擊地方勢力,都未根本解決這個矛盾。這是因為,貨幣集中於貴族、世家豪族和大商人之手,土地兼並嚴重,農民不斷破產、流亡,有的甚至淪為奴隸,這都使地方勢力不斷得到加強。這個鬥爭,在曆史發展階段上表現為:西漢時期,主要是中央集權打擊地方分權;東漢前期,中央集權和地方勢力相安無事;東漢中期以後,地方勢力勃然興起,中央集權不斷削弱;至東漢末年,漢政權名存實亡,地方豪強左右時局。曹操和袁紹等人的鬥爭,正是上述鬥爭的繼續。把一紀二傳所反映的史事,放在這樣一個大的曆史背景下來考察,其重要性就比較易於為學生所認識,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