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史彌遠把韓侂胄的頭獻給金人,是實足的投降派,是“奸臣”。這樣的評價是不妥當的,也是一種誤解。
關於金朝統治者要南宋向金奉獻韓的首級問題,當時就有人表示反對。有人提出不同主張,認為此舉有傷“國體”,以為“韓首固不可惜,而國體可惜”,[1]有人則以為“和議重事,待此而決,奸凶之首,又何足惜?”[2]也有人認為“今日敵要韓首,固不足惜,明日敵要吾輩首,亦不足惜耶?”[3]但也有一些大臣認為奸凶之首不足恤,表示同意。最後,由宋寧宗領導大臣們經過討論,思想基本得到統一,認為“與其亡國,寧若辱國”,決定接受金朝的全部苛刻要求:開棺、割首、裝盒,送往金朝,達成和議。所以,獻頭一事不是史彌遠的個人行為,是朝廷的決定。
這裏,圍繞所謂“有傷國體”,必須搞清兩個問題:
(一)誰代表了當時國家的正統?
長期以來,在處理民族問題上,不少人總是以漢民族為其出發點,來看待其間的鬥爭,較少考慮其他民族的感受。如在談及宋與金的鬥爭時,隻顧及宋的利益,不考慮金的優勢。我們能否就這個問題來個換位思考,能否在研究宋朝的曆史問題上放寬一下眼界。因為這“不僅是一個王朝,而且是一個曆史階段。當時,相對於宋朝來說,遼夏金並存不再是周邊附屬性的民族政權,而已經成長為在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麵都能夠與宋朝長期抗衡的少數民族王朝;趙宋作為中原王朝,在當時曆史大勢中的核心地位和領頭作用,不是體現在統一大業的領導權上,而是表現在政治製度、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上”。[4]
關於誰是當時中國曆史上正統的問題,一直存有爭議,遼、金、宋各朝都有人發表過各自不同的看法,它在中國社會史上也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