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官、史氏與南宋社會

四、懸念連連

字體:16+-

也就在史嵩之的當政時期,明州史氏家族經曆挫落與轉折,並由興盛轉向衰弱的曆程。人所共知,曆史上的每一個皇朝都有各自的個性,政治上變化多端,風起雲湧,影響深刻,這裏既有晉升的機會,也有遭貶責的可能。後人可以用自己的評價標準提出不同的意見,但不能以絕對的好與壞相區別,更不能以個人的好惡來指手劃腳。明州史氏家族的敗落明顯受著政局變化的影響。

南宋末年戰爭不斷。自1235年蒙古軍隊出兵開始至1279年宋朝滅亡,近半個世紀,宋軍與蒙軍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宋與蒙古較宋與金的戰爭時間更長。南宋與蒙古的最後一次大戰是在1274年,原因是宋朝拘留了蒙古派遣的使臣。1259年,賈似道入相,當時邊防緊急,朝野震**,浙江紹興與慶元(浙江寧波)等地已開始增築城堡。但抗蒙前線指揮人員既無軍事才能,又不敢與蒙古交兵。甚至有人還建議宋理宗幹脆遷都四明(浙江寧波),以保平穩。

1260年(宋理宗景定元年,蒙古忽必烈中統元年)三月,忽必烈即帝位。以翰林侍讀學士郝經為國信使使於宋,目的是索取歲幣,“通國皆不知所謂和也”。[1]南宋掌權者賈似道一麵排擠主戰的史岩之、趙葵、徐敏之等人,一麵下密令拘留郝經。

1261年七月,忽必烈以宋朝拘留使臣為名,下詔伐宋。忽必列在詔書中說:

朕即位之後,深以戟兵為念,故年前遣使於宋,以通和好。宋人不務遠圖,伺我小隙,反啟邊釁,東剽西掠,曾無寧日。朕今春還宮,諸大臣皆以舉兵南伐為請,朕重以兩國生靈之故,猶待信使還歸。庶有悛心,以成和議,留而不至者,今又半載矣。往來之禮遽絕,侵擾之暴不已……“曲直之分,灼然可見”,“秋高馬肥,水陸分道而進,以為問罪之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