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2],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3],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4]。竹杖芒鞋輕勝馬[5],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6],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據中華書局版《蘇軾詞編年校注》)
作者檔案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被後人列入“唐宋八大家”,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神宗熙寧年間,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外出任職,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元豐二年(1079),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紹聖初,又以“為文譏斥朝廷”的罪名貶謫惠州(今廣東惠陽)、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第二年病死常州,卒諡“文忠”。蘇軾一生宦海沉浮,曆經坎坷,在任地方官期間,對人民生計頗為關心,建有一定政績,思想上常處於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失意時能達觀自解,始終保持進取有為的精神。蘇軾多才多藝,在散文、賦、詩、詞、書、畫方麵造詣很高,並具有獨特風格。他的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開一代詩風;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一掃當時綺靡豔麗的詞風,為豪放詞派的創始人,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
含英咀華
這首詞寫途中遇雨,在常事之中寫出了自己的處世態度和不為外物所動、不為憂患所擾的心情,表現了詞人在逆境中豪邁的胸懷和曠達樂觀的精神,以及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的方法,富於哲理。
詞的上片寫詞人在春雨中的所見所感。起句把讀者推到狂風暴雨前,但作者卻毫不畏懼。豁達而灑脫的形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坦然麵對風雨,手拄竹杖,足穿草鞋,在風雨中行走,並不覺得艱難,反而輕快得勝過騎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作者飽嚐人世滄桑,幾多輕蔑,幾多豪邁,任由道路泥濘,仍然一路“吟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