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實用大學語文

明妃曲(其一)

字體:16+-

(北宋)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1],淚濕春風鬢腳垂[2]。

低徊顧影無顏色[3],尚得君王不自持[4]。

歸來卻怪丹青手[5],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6],當時枉殺毛延壽[7]。

一去心知更不歸[8],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9],隻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裏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10]。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11],人生失意無南北。

(據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王安石全集》卷四)

作者檔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死後諡文,又稱王文公,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進士。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出任宰相,實行變法,被列寧稱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晚年退居金陵,潛心著述。

王安石同時也是偉大的文學家,詩詞文都取得了較高成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風格峭拔,筆力雄健,邏輯嚴謹,辯理深透,語言精練。他的詩歌創作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詩多抨擊時弊,同情民瘼,宣傳改革;後期詩現實內容有所減弱,多為抒情寫景小詩。前期政治詩多直抒胸臆,慷慨陳詞,縱論今古,意氣淩雲;後期小詩則大多構思新穎,語言洗練,情思婉轉,清新爽麗,藝術造詣極高,被稱為“半山體”,備受推崇。詞作雖然數量不多,但清新剛健,一洗五代舊習。

含英咀華

此詩是作者在仁宗嘉祐四年(1059)任提點江東刑獄時所作。原作共兩首,此為第一首。

王安石的詠史詩,往往突破流俗和成見,獨發新穎別致之論,此詩可為代表。昭君和親這一題材,曆代詩家多有吟詠,但大多認為王昭君是一位深可哀矜的悲劇人物,漢元帝是一個事先受蒙蔽,事後又情意纏綿的多情皇帝,而毛延壽則是釀成悲劇的禍首,因而把題旨放在批判毛延壽之類的奸佞小人上。王安石此詩,首先一反這一成見,於傳統見解中翻出新意,認為毛延壽是冤枉的。作者的意圖當然不在為毛延壽翻案,而在於借此諷刺皇帝的昏庸糊塗:正是由於專製帝王對嬪妃隻有玩弄而並無真實愛情,才導致昭君寧願含恨離漢。因此釀成昭君悲劇的元凶是漢元帝。詩的末尾又借昭君之口,說“人生失意”,南北皆然,從而把昭君的失意同統治者的用人政策聯係起來,揭露了封建時代人才被埋沒、賢士多不遇的普遍現象,進一步深化了主題,切中了要害。這首詩因立意新穎拔俗,遭致議論紛紛,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廣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