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視國與國之間的橫向比較研究
橫向比較是從事比較研究中經常使用的方法,這幾年逐漸成為熱門話題。中印之間哪種模式更成功?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優勢和劣勢各是什麽?中國、歐洲和美國之間的力量消長以及德、日兩國對待第二次世界大戰曆史的不同態度及其深層次原因是什麽?如此等等,各種國與國之間橫向比較不斷見諸中外報端,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這種現象的出現並非偶然。一般地說,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具體地說,進入新世紀後,國際局勢發生了新的深刻變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各種矛盾錯綜複雜。世界多樣化與統一性這兩個方麵都更為突出地表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不深刻懂得外部世界,不懂得從比較中學習,將會犯曆史性錯誤。蘇聯對外部世界的看法曾一度囿於資本主義會永遠處於總危機的偏見,看不到或不承認通過改革擺脫困境的能力;而一旦自身麵臨社會停滯的嚴重矛盾,便180度地轉向西方討生活,結果招致災難性後果。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發展,恰恰得益於放眼世界,不斷從比較中鑒別外國的有益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由此看來,在當今世界,必須把國與國之間的橫向比較看成是一項使國家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戰略性任務,切不可等閑視之。
要更好地進行這種比較研究,就有一個開拓思路、擺脫思想禁錮的問題。過去有一種頗具影響的看法,即隻有處於同一社會形態或同一曆史發展階段的國家才有可比性,否則就不能進行比較。這種看法是不科學的。拿20世紀的蘇聯和美國來說,盡管兩國的社會製度不同,卻存在多方麵的可比性。問題是比較什麽,如何比較。事實上這兩個大國曾經有過的巨大進展,說明20世紀的生產力既適合於資本主義,也適合於社會主義。但是,美蘇兩國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方麵,在如何堅持各自的核心價值觀方麵,在對外政策方麵,等等,都可以總結出一些有利於和不利於本國發展的經驗教訓。我們當然堅信社會主義製度具有巨大的優越性,但這種基本製度必須有一係列具體製度與之相配套,如果不認真解決好製度建設,優越性就不容易發揮出來甚至會走向反麵。鄧小平特別強調製度建設。他指出,“我們今天再不健全社會主義製度,人們就會說,為什麽資本主義製度所能解決的一些問題,社會主義製度反而不能解決呢?這種比較方法雖然不全麵,但我們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