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五堂中國哲學課

第四課 生與克

字體:16+-

1.最初的五行

《尚書·洪範》首先提出五行說。《洪範》開頭就講周武王打敗商紂王,俘虜了箕子。周武王向箕子征求治國的意見,箕子介紹了洪範九疇,即治國的九項原則,其中首項就講到五行。據此,五行可能產生於商周時代,距今約有三千年了。《洪範》載:“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並指出:水的性質向下滲透,味道作鹹;火的性質向上升騰,味道為苦;木的性質有彈性,彎了能直,直了能彎,味道是酸;金的性質是可塑性,可以任意改變它的形狀,味道為辣;土的性質可以種莊稼,味道為甘。這裏沒有講到五行之間的任何關係,隻講到各自的性與味。古代典籍中,還有多處提到五行,如說黃帝時代的五行,夏啟時代的五行,荀子講子思、孟子學派的五行,沒有具體講五行的內容,一般都不是最早的出處。因為這個五行有的指水火木金土,有的則指仁義禮智信,也許還有別的什麽內容,所以講五行未必就是水火木金土。有的雖然也講水火之類,但沒有明確說五行,例如《左傳》說的六行,多一穀,那就不是真正的五行。總之,最早的五行說,必須有“五行”這兩個字,其次還要詳細列出具體內容(水火木金土),並對它們的特點作最簡單的論述。按這一要求,隻有《尚書·洪範》具備這些條件。因此,我們認為這是五行的最早的出處。

2.五行相勝

有了五行以後,才可能研究五行之間的相互關係。後代的思想家開始研究五行之間的關係。人們首先知道的是水與火的關係,水能滅火,逐漸認識到五行相勝的關係。這個相勝,不是兩者之間的互相勝,而是五者之間的循環相勝。具體地說,就是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這個勝,就是戰勝的意思。有時又稱為克,就是克服的意思。水勝火,容易理解。火勝金,就是火能把金熔化。這個金是指一般金屬,不一定指黃金。金勝木,金屬製作的刀可以砍伐樹木。木勝土,是說木在生長過程中,它的根能夠深深地鑽入土地中。土勝水,用土築成堤壩,可以攔住洪水。對這些相勝的關係的認識都是古人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獲得的,或者還是聰明人總結出來的。後來他們又發現,這種相勝關係並不是絕對的。因此,古人又提出“五行無常勝”。例如水可以勝火,如果一車的幹柴燃燒起來,拿一杯水能撲滅嗎?這叫“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如果用鍋裝水,火在下麵燃燒,水不但滅不了火,火還可以把水燒幹。所謂“無常勝”是說在一般的情況下,水能勝火,在特殊的情況下,水不能勝火,有時火還能勝水。《孫子兵法》、《墨子》都講五行無常勝,說明在春秋時代,人們已經熟知五行相勝的道理,並且已經知道這個道理不是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