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五堂中國哲學課

第二課 古與今

字體:16+-

古今之變,要研究的是社會曆史的變遷。社會是如何發展的,有什麽規律,決定力量是什麽。這是非常複雜的,也是很難研究的。中國古人認為研究天人關係和研究古今之變都是最大的和最高的學問。對於社會的存在,最重要的基礎是什麽,中國先聖認為先有物質,後有精神。社會秩序要靠製度來維護。製訂製度要根據人的性情。社會的發展,製度要不斷改革,來適應新社會。因此製度的變化不是個人的意願,而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這些內容非常豐富,以下隻作簡單介紹。中華民族是重視曆史的民族,有極其豐富的曆史資料與史學理論,是世界文化瑰寶。

1.食足知禮,先富後教

《管子》一書的第一句話就是:“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國頌》)管子就是管仲,是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的相,齊桓公稱霸,他出了大力。《管子》不是管子個人所著的書,而是戰國時代齊國管子學派的論文匯編,不是一時一人之作。其中有些內容保存了管子的語言和思想,大部分的內容隻是後學的新發展的思想。《管子》成書於戰國時代,到漢代已經很流行,流行以後就不會有新編的內容。因此,《管子》書的內容應該說在漢代就已確定。這一段話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大意是:凡是統治者,務必要按四時節令,做好糧食儲備。國家富裕就可以吸引遠方的人民來,土地開墾就可以留住人民。倉庫糧食充實,百姓豐衣足食,他們就會重視禮節,知道榮辱,社會就會形成文明的風氣。這是最早的關於物質基礎決定人的精神狀態和道德品質的明確說法。

推崇管子的孔子也認為管理人民要先物質後精神。《論語·子路》:“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到衛國去,他的學生冉有駕車。孔子說:“人真多呀!”冉有問:“人已經很多了,該怎麽辦?”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冉有問:“富裕了又該怎麽辦?”孔子說:“對他們進行教化。”古代的教化,包括政治說教、文化教育、倫理道德教育、美學藝術教育等多角度全方位的素質教育。孔子先富後教的思想有他的合理性。一個人溫飽沒有解決,就沒有心思接受教育。要穩定人心,也是要先解決生活基本條件。這是對社會現實的根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