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人之際
司馬遷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書·司馬遷傳》)。究天人之際,是探討世界的奧秘以及與人的關係。通古今之變,是研究社會曆史的演變過程,尋找其變化規律。前者是從空間角度研究,後者是從時間角度研究。二者結合,就是時空觀。在中國古代,時間稱為“世”或“宙”,空間稱為“界”或“宇”,時空觀就是現在所謂的“世界觀”或“宇宙觀”。成一家之言,就是說,形成自己的思想體係或哲學體係。司馬遷的《史記》從記述史學看,是創立紀傳體的史學巨著;從思想體係來看,也是哲學巨著;從文學角度來看,它還是一部傳記文學的傑出代表。
中國古代哲學家幾乎都講到天,以及天與人的關係。古人認為人頭頂上的這塊空間,就是天。至於天是什麽,有什麽作用,則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大類:神靈的天、自然的天與哲理的天。朱謙之認為文化的根本類型,在知識生活上表現為四種:即宗教、哲學、科學、藝術。他認為:印度文化為宗教文化,中國文化為哲學文化,西洋文化為科學文化。那麽,我們也可以把中國古代的天論分為宗教的天、科學的天與哲學的天。
1.1 宗教的天
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不發達,人們對於自然界缺乏認識,以為自然物與人一樣也是有精神的,這就產生了自然神。經過一段時間,自然神逐漸融合,形成係統,產生了一個至高神,這就是上帝,後改稱天或天命。天命論認為天是最高的神靈,它主宰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天主宰一切,天的命令是不可抗拒的,人隻能服從於天命。這是第一次把世界統一於天命。也就是說,世界第一次有了統一性。如果探討世界的統一性,才是哲學,那麽,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哲學形態就是天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