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五堂中國哲學課

引言

字體:16+-

學習哲學能使人聰明。恩格斯說:“理論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鍛煉,而為了進行這種鍛煉,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手段。”[1]通過學習哲學可以鍛煉人的理論思維。“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2]中國戰國時代大儒孟子說,人本來就有仁、義、禮、智四個善端,他所說的“智”這個固有的善端,就相當於恩格斯說的理論思維這個“天賦的能力”。恩格斯說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鍛煉”,孟子也認為“善端”需要不斷地“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將丟失的本心找回來。明代王陽明說:“聖人之學,心學也。”[3]所謂心學,就是認真讀聖賢書,結合自己的思想深入思考,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與文化素養。這也就是孔子所謂“為己之學”。

因此,哲學是深刻的,有大用的。要有高素質,不能沒有哲學,要做大事業,也不能沒有哲學。學哲學,用哲學,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經驗。

哲學的內容是什麽?馮友蘭先生說是“人類精神的反思”。人類精神是豐富多彩的,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三大類:真、善、美。因此,哲學按研究內容來分,可以分為求真的哲學,求善的哲學與求美的哲學。

求真的哲學,根據科學成果,通過邏輯分析,探討宇宙本原。西方哲學以這種求真的科學哲學為主流,因此,恩格斯認為唯物主義哲學家要與科學家結成聯盟。

中國傳統哲學以求善的政治哲學為主流,研究討論的主題主要是社會治理的問題,討論人性也是與治理社會相聯係的。政治哲學是以曆史上政治興衰成敗作為借鑒,以當代人的性情作為根據進行研究的。因此,中國古代哲學家往往與政治家結成聯盟。政治哲學與曆史哲學是密切相關的。按韓愈的說法,周公以前,政治家與哲學家合於一身,所以古代聖王既是哲學家,也是政治家。周公以後,政治家與哲學家分離,政治家是君,哲學家是臣,研究理論比較深入,實行需要政治家的配合。孔子周遊列國,就是為了尋找合作的政治家。管仲與齊桓公,商鞅與秦孝公,李斯、韓非與秦始皇,陸賈、叔孫通與劉邦,賈誼與漢文帝,董仲舒、公孫弘與漢武帝,魏徵與唐太宗,王安石與宋神宗等,都是哲學家與政治家配合的例子。二者合則雙贏,離則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