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五堂中國哲學課

第十三課 民本與任賢

字體:16+-

1.以民為本

人民在社會曆史上是一種什麽角色,它與天神、上帝是一種什麽關係?在中國商代以前的統治者認為天神、上帝是在統治者之上,而人民在統治者之下。推翻商朝統治,建立周朝統治的新統治者才提出人民與天神緊密聯係,是一樣重要的,體現了十分開明的政治態度。這也說明人民在社會上的地位有所提高,作用開始壯大,日益成為曆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以民為本的思想就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逐漸產生、形成的。我們下麵就分幾個階段簡述這個過程。

1.1 民為神主

三千年前的西周時代,新的統治者開始重視民的地位。他們將民與天相聯係,提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萬章上》引《泰誓》語)。天看到的,就是人民看到的;天聽到的,就是人民聽到的。大概有些統治者背著上天,在人民麵前作威作福。這些話就是對這些人的警告。他們又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左傳》昭公元年引《泰誓》語)人民有什麽願望、要求,天會努力使它得到實現。對於統治者來說,這些事情做得如何,就決定了自己的地位是否鞏固。因此,他們又從理論上概括:“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左傳》僖公五年引《周書》語)德,指使人民得到好處。天沒有親人,它隻輔助能給人民帶來好處的有德者。他們把民抬到與天並列的崇高地位,說明他們是極端重視人民的作用的。因此,敬天保民成為他們的政治綱領。

春秋時代,敬神與保民作為社會風氣同時流行。有的統治者重視神,祭神特別隆重,從人民那裏刮來很多財富,準備祭品,作為敬神的物質條件。同時,他們每有大小事都向神請示,非常相信神,凡事都按神的意誌辦。另外一些思想家把民放在比神還重要的位置上,要求統治者先把人民的事情辦好了,然後再去向神表示敬意和感謝。例如,季梁說,治國之道就是“忠於民而信於神”。忠於民,就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要經常想著如何才對人民有好處,就是“上思利民”。他又說:“夫民,神之主也。”在古代,蠟燭的芯,叫做主。民為神主,大意是說:神的情緒隨著人民的意願而產生變化。人民高興,神也高興。人民不高興,神也會不高興的。所以,聖王先辦完人民的事情,然後才花一點時間去敬神。“民和而神降之福”(《左傳》桓公六年),人民安居樂業了,神才會降福,統治者辦事才會成功。“民不和,神不享”(《左傳》僖公五年),人民生活不好,神就不會享受統治者給它的祭品,當然也不會給他們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