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五堂中國哲學課

第九課 義與利

字體:16+-

1.義利的本義

利字是刀與禾的結合,可以理解為農業生產的收獲。收獲的生產品就是物質的利。後來推而廣之,把所有對人有好處的物質的與精神的東西都稱作利。義字就比較複雜,繁體字作“義”,上羊下我。中國古代把許多美好的東西都與羊聯係起來,如美、善、養、羨等都帶著“羊”。我,據考證,是一種兵器,作為第一人稱,是後來的事。有人猜想,是人拿著兵器守衛著羊群,就是義。這種猜想有一定道理,但沒有旁證材料。儒家講:“義者,宜也。”據考證,“宜”是切肉的意思。義與切肉有什麽關係呢?《莊子·大宗師》:“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莊子講的這些是反話,由此可見,在當時人看來,“齏萬物”是義。齏是細切、粉碎的意思。《周禮·天官》鄭玄注:“細切為齏”。細切羊肉,是為了更合理地分配。合理分配,就是義。這種說法,還可以舉孔子、孟子的話作為旁證。孔子說:“見利思義”,“義然後取”。見到利益,首先要想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就可以取。孟子說:“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不是你的,你拿走,就是不義。貪汙受賄得來的錢財,就是不義之財。推而廣之,所有利益,一切好處,都應該有合理的分配,這是義的原則。如果多吃多占,或者貪天之功,據為己有,那都是不義。利是利益,最初是生產品,引伸為一切好處,包括名譽、地位、權勢。義是合理分配,引伸為一切合理、公正的觀念與行為。二者是統一的兩個方麵。在先秦時代,就有義利統一的思想。如晉國大夫裏克說:“夫義者,利之足也。”“廢義則利不立。”(《國語·晉語二》)利是由義支撐著,沒有義,利就立不起來。晉國另一個大夫丕鄭說:“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一》)義不但支撐利,而且還會生出利來。利是為了豐富人民的生活,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孔子認為義非常重要,是政治的重要內容。他說:“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左傳》成公二年)義者,宜也。宜就是合理、合適的意思。這樣,孔子的話就可理解為:禮製就是為了處理事情能夠合理,處理合理,能調動積極性、創造性,就會創造更多的利。有充足的利,可以使人民安定生活。這是政治的大節。可見,義利之辨是政治哲學的重要內容,特別是義,應該是所有政治家都要認真研究的重要問題,也是平民百姓的生活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