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凱魯比尼到柏遼茲
凱魯比尼
莫紮特之後,比較出名的創作安魂曲的作曲家要算是凱魯比尼,這位早年得寵於英國王室,後來卻失寵於拿破侖的意大利人經曆很複雜,如果說凱魯比尼趨意逢迎權貴,通曉仕途經濟恐怕不能算是刻意貶低。不過,應當承認他也是位才華橫溢的作曲家,特別是在1813年定居維也納之後,凱魯比尼將主要精力投向了對教堂音樂的創作。1816年,凱魯比尼來到巴黎,出任巴黎音樂學院教授,同年為了紀念路易十六逝世23周年[1]創作了《C小調安魂彌撒》,這當然是一部討好法國人(尤其是路易十八)的作品。20年後,凱魯比尼寫出了《D小調安魂彌撒》,有趣的是作曲家宣布這部彌撒是為了自己的葬禮專門創作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凱魯比尼的這兩部安魂曲都曾被教會禁止演唱,原因主要是教會認為凱魯比尼創作的動機很可疑。
與18世紀晚期的那些彌撒相比,凱魯比尼的安魂曲顯得更加激烈,在最戲劇性的段落他甚至使用了定音鼓和中國鑼,於是《號角聲起》一開始便鼓聲大作,動人心魄。然而,與狂飆突進的浪漫主義運動中湧現出來的天才作曲家柏遼茲相比,凱魯比尼仍然顯得稍遜一籌。
誇張的柏遼茲
柏遼茲生於1803年12月11日,原來學醫,後轉學音樂,1830年在巴黎音樂學院榮獲羅馬大獎,同年創作奠定他著名作曲家地位的代表作《幻想交響曲》。他是一位音樂鬥士,喜歡冒險,常常挑戰教條、既定規則,這種作風使他當年在祖國經常被同行嗤之以鼻,相反匈牙利、德國以及俄國的觀眾對柏遼茲卻趨之若鶩,在巴黎,柏遼茲不過是巴黎音樂學院圖書館的館長而已。柏遼茲是個怪人,他的私生活充滿矛盾與晦暗不明的隱情,他喜歡誇誇其談,甚至公然撒謊,把他撰寫的《回憶錄》歸入傳奇小說似乎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