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聖樂欣賞十八講

第六講 安魂曲Ⅰ:概念、結構、早期到莫紮特

字體:16+-

概念

安魂曲,顧名思義,是為安慰亡靈而在葬禮上用的。其實,安魂曲也是彌撒曲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是指羅馬天主教用於超度亡靈的特殊彌撒(拉丁文:Missa pro defunctis)。安魂曲在結構上與普通彌撒基本相同,保留了彌撒中的一些不可變部分的聖詠,但省略了情緒上比較激昂的《榮耀經》與《信經》,增加了像《震怒之日》等部分。之所以稱為安魂曲,是因為文本首句以“Requiem aeternam”開頭(第一句是“主啊,請賜予他們永恒的安息”),安魂曲這個名詞在音樂上接受的人比較多,而教會一般將其翻譯為追思曲。

安魂曲的結構

安魂曲的組成按順序分別為《進台經》(Introit)、《慈悲經》(Kyrie)、《升階經》(Gradual)、《繼敘詠》(Sequence)、《奉獻經》(Offertory)、《聖哉經》(Sanctus)、《降福經》(Benedictus)、《羔羊經》(Agnus Dei)、《聖餐經》(Communion)。此外還有一些可選可不選的段落包括:《至慈耶穌》(Pie Jesu)、《拯救我》(Libera Me)和《在天堂》(In paradisum)等。

安魂曲裏的特殊組成部分

安魂彌撒和一般的普通彌撒曲不同的部分主要包括:

1.《升階經》(Gradual)的原文是拉丁語“台階”,名稱應該是指演唱的地點,領唱者和唱詩班之間輪流詠唱交替聖歌。

2.《繼敘詠》就是指《震怒之日》(Dies irae),這裏使用的繼敘詠這個術語來源古老,可以從中世紀口吃者諾夫特的《音樂手冊》等文獻中看到,是一種早期基督教禮拜儀式中的插入段,起先是沒有唱詞的,後來填上了經文,原先也多是不押韻的散文,後來也使用韻文。像安魂曲中的《震怒之日》或者《聖靈降臨》(Veni Sancte Spiritus)、《讚美錫安》(Lauda sion)、《讚美逾越犧牲者》(Victimae paschali laudes)等,原先都屬於繼敘詠的一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