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和他的《莊嚴彌撒》
魯道夫大公
1819年6月,奧地利的魯道夫大公被選為奧姆茨大主教(今屬摩拉維亞),1820年3月20日大公將舉行赴任登基大典。魯道夫大公從15歲起就成了貝多芬的學生,兩人的師生情誼非常深,他們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亦師亦友來概括,以致1808年拿破侖的弟弟聘請貝多芬擔任卡塞爾宮廷樂長時,魯道夫大公聯合維也納幾位貴族保證支付老師的年金極力挽留,使貝多芬保持了自由作曲家的身份,沒有成為某宮廷的附庸。
作為對大公情誼的回報,貝多芬也題獻了許多作品給魯道夫,超過任何一位朋友,這些作品包括:《第4、5鋼琴協奏曲》、《告別奏鳴曲》(即降E大調第26鋼琴奏鳴曲)《降B大調第29鋼琴奏鳴曲》、《C小調第32鋼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大賦格”》(作品133),這些偉大的禮物之中最令人激動的當然要算是《莊嚴彌撒》。
至於貝多芬是從什麽時候開始考慮創作《莊嚴彌撒》如今已經沒有文獻可以考證了,也許是在魯道夫任命前不久。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正是因為魯道夫的任命激發了貝多芬創作一部彌撒曲的念頭,這一想法大約在1814年前後便已經形成,1807年他創作了《C大調彌撒》,但不太成功,所以貝多芬準備再寫一部更加偉大的彌撒曲。
現在發現了一封貝多芬1819年6月給大公的信,裏麵有這樣的詞句:“在殿下莊嚴的登基大典之日,如能演奏我創作的彌撒曲,當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刻,神一定會激勵我為這莊嚴的一天完成這件謙卑的禮物。”
貝多芬當然是基督徒,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大主教宮廷的樂師,但他家的宗教氣氛卻並不太濃厚,我們無法想象一位終日酗酒的父親會以怎樣的宗教道德觀念來教導自己的兒子。因此,雖然貝多芬信教,卻不是一個教條的狂熱分子,接受過法國大革命思想洗禮的貝多芬對宗教更多的是采取了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聽貝多芬的彌撒就會發現這些作品同巴赫、布魯克納、弗蘭克等人的同類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在後麵諸位的作品中平靜、安寧是占主導地位的,如果也有激烈、熱情的表現的話,那也是為了稱頌神的無上榮光,但貝多芬卻不同,他的彌撒中充滿了鬥爭,如果有平靜的話,那也是鬥爭之後換得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