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原本是一個《聖經》中的詞匯,在《舊約》中有一卷就叫《詩篇》,一共有150首詩歌,其中署名大衛所作的最多,有69篇,因此,以前也把《詩篇》稱為《大衛詩篇》,其餘各篇有署名亞薩的,也有沒有署名的。在音樂中借用了這個術語專指以詩篇為詞譜寫的聖歌,因此古代的詩篇不僅大多有標題,有的還專門說明使用的調式和樂器,在古老的基督教崇拜儀式中教士與信眾要演唱聖歌(詩篇),當時有很多種演唱方式,比如合唱兩部輪流演唱的稱為“交替聖歌”,沒有交替的稱為“直接聖歌”等。
正在演奏的拉索
由於詩篇的文學性較強,加之早期作曲家很難以世俗詩歌譜曲,因此,對於詩篇的廣泛運用便成為文藝複興與早期巴洛克時期作曲家們的習慣。16世紀時,尼德蘭樂派(Netherland School)的最後一位大師德·拉索譜寫過一首著名的詩篇作品,1563年至1570年之間拉索完成了《大衛的七首懺悔詩篇》(Septem Psalmi Davidis poenitentiales)。當時拉索是應阿爾伯特公爵的邀請創作的。腳本出自《聖經·詩篇》,包括:第6、32、38、51、102、130與143共七首。拉索與帕萊斯特裏納不同,在技術上拉索來得更加嚴格,就像這部《大衛的七首懺悔詩篇》。拉索為了達到他所理想的效果,將華麗與戲劇化都排斥掉了,雖然拉索是傑出的對位法大師,但這部作品中和聲語言非常豐富,拉索似乎有些厭倦了嚴格的複調音樂。較為出色的是最後的143號詩篇,拉索在平靜的旋律之中對重音作了細致的處理,比如首句“耶和華啊,求你聽我的禱告”(O Lord,hear my prayer),“主啊”得到了合唱的加強,與後麵的詩句形成了對比,當進入曆數仇敵迫害的詩句時拉索以兩位男高音與男低音為主譜寫了賦格段,使作品氣氛為之一變,合唱全體在“使我住幽暗之處,像死了許久的人一樣”(He hath laid me in the darkness,as the men that have been long dead)一句時爆發出呐喊。另外,《大衛的七首懺悔詩篇》的尾聲給人以深刻印象,拉索特意增加了一段“榮耀”,合唱全體在兩個短小的章節中以充滿希望與讚美感恩的心情唱出“憑你的慈愛剪除我的仇敵,滅絕一切苦待我的人,因我是你的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