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故宅內的臥室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生於圖靈根的艾森納赫,他的家族[1]是當地著名的音樂世家,在圖靈根生活的人數眾多的家族成員中有管風琴家、作曲家、音樂指導、合唱指揮,等等,都是些受人尊敬的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無疑是這一大群巴赫中最傑出的一位。
早年巴赫的生活非常艱苦,他從小失去父母,哥哥約翰·克裏斯托弗把他帶大,並傳授音樂知識給他。15歲時,少年巴赫來到呂納堡參加了當地的唱詩班,在那裏他從附近小村徹爾的幾個外國人那裏初次接觸到法國音樂,他馬上被這些與德國音樂風格完全不同的音樂吸引,不久他到漢堡聽約翰·亞當·賴因肯[2]演奏管風琴,或許就是從那時起巴赫對這種龐大的樂器開始感興趣,並由此苦練演奏技術。1703年巴赫來到魏瑪擔任宮廷樂團的小提琴手,他兢兢業業地工作,為的是有朝一日成為魏瑪宮廷的樂長,結果沒有成功,九年後他離開魏瑪。
1717年巴赫被任命為科騰宮廷樂長,此後數年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巴赫的科騰時期。1722年巴赫提出申請擔任萊比錫聖托馬斯大教堂合唱指導,未被選中,氣憤之餘巴赫在聖托馬斯大教堂指揮《約翰受難曲》演出,以表示自己完全有能力擔任該職務,於是1723年被任命該職位,此後巴赫一直在萊比錫生活,直至去世,他的大部分傑出作品都是在此期間完成的。巴赫在萊比錫的工作勤勤懇懇、本分而忠實,得到了市民與教會的讚譽,但人們並未認識到這位常常見麵胖胖的、和藹的管風琴師、合唱指揮有什麽驚人出眾之處,1750年7月28日,雙目失明的巴赫在萊比錫安詳地去世。
巴赫一生的創作道路異常平淡,沒有激動人心的情節、令人回腸**氣的故事,他不喜歡旅行,不喜歡寫信、寫日記,也不肯卷入宮廷的是是非非,要不是為了找到合適的工作養活一大家子人他才不會到處奔波,在一個又一個城市或者宮廷之間穿梭。而每一個相對安定的階段都是巴赫創作的豐收時期,在科騰、萊比錫他都有大量作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