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爾毫無疑問是清唱劇創作領域成就最高的作曲家,這不僅因為他的作品數量大,而且在於藝術成就的超卓。亨德爾一生有近30部清唱劇以《聖經》故事為題材,而且他是在創作了近50部歌劇最終失敗之後才開始轉向清唱劇寫作的,否則他的同類作品還會更多。
亨德爾在18世紀20年代前後所寫的歌劇遭到了徹底的失敗,而清唱劇卻漸漸代替歌劇成為亨德爾最重要的作品體裁。巴洛克歌劇之所以衰落,原因主要在於僵化與教條,那些古代神話與過時英雄的傳奇都無法使當時的觀眾感興趣,而奢華的服裝布景與造價高昂的道具不僅使成本過高,同時除了徒增普通觀眾反感之外一無益處,另外,演員的語言大多是古代華麗的詩歌,對一般城市市民來說未免過於高雅而且迂腐,於是1728年《乞丐歌劇》(Beggar’s Opera)一經上演就獲得觀眾極為熱烈的歡迎,倫敦人認定這就是市民的歌劇,也就是最有生命力的音樂。
把亨德爾打敗的《乞丐歌劇》
相比之下清唱劇比巴洛克歌劇更具有吸引力,無論是腳本還是音樂都沒有過多的束縛,我們可以發現亨德爾的清唱劇命題大多是極富刺激性的:愛情、死亡、妒忌,還有史詩英雄人物、殉教聖徒、偉大的君王等,這些令人印象深刻且容易被觀眾接受的題材當然比正統的巴洛克歌劇有市場。在18世紀更早的時候,歌劇與清唱劇還是姊妹藝術,他們往往互為補充,但在各自領域中互不幹涉,和平共處。然而在亨德爾手中這兩種音樂體裁產生了競爭,他初期寫的幾部(如《掃羅》等)清唱劇與歌劇之間的界線十分模糊,直到《彌賽亞》問世才廓清了界線。巴洛克歌劇在歐洲各國的衰弱更為清唱劇的繁榮鋪平了道路,當法國、德國大力發展用本國語言演唱的歌劇的時候,亨德爾使英國在這次音樂革命中走到了前頭,他本人也成為18世紀歐洲音樂文化生活中獨領**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