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徑,如何有效選拔本科畢業生進入研究生教育培養階段,是關係我國科教興國戰略落實的關鍵工作。但是,時至今日有關係統研究甚為缺乏,各高校各專業的招生工作仍然缺乏理論指導和係統研究的支持。
無論是教育考試還是人才選拔,基本的原則都是“擇優錄取”。什麽是“優”?一般的說法是“德才兼備”。上述說法幾乎沒有人反對。然而,在實踐中主持考試和選拔工作的人,總是困惑於兩個基本問題:首先,是考什麽;再者,是怎麽考。這兩個基本問題解決不好,考試和選拔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忽視教育考試和人才選拔的科學性,在考什麽和怎麽考這兩個問題上出現重大偏差,考試和選拔可能成為形式上莊嚴鄭重的一場鬧劇,進而淪為社會上的笑柄。這樣的事情確曾發生過。
考試錄取和人才選拔,近百年來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專業化的學問。各種借助於考試方法選拔人才的工作,都要在基本科學原則的指導下,通過認真地科學研究、精心地設計和專業化地操作,才能取得高質量的結果。孫曉敏博士在教育部有關領導的支持下,在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的資助下,對研究生複試進行了係統的科學研究,借鑒人事選拔中的評價中心方法,從勝任特征出發,對典型專業構建了研究生勝任特征模型。她在哈佛大學心理係進修的兩年時間裏,查閱了大量國外研究生選拔的一手資料和研究成果,以實證研究資料為依據,對我國研究生複試提出了重要的建設性的觀點。這對於改進研究生複試工作,提高人才選拔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就是在這一係列研究的基礎上寫成的。
通讀全書,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有三點。
其一,該書在Campbell的“高級績效因素分類係統”以及Reeve等的“研究生績效模型”的基礎上,提出包括學業能力、學業努力、個人自律、個人管理技能、人際關係以及職業願景與自我導向6個因素的研究生績效模型。這一模型既強調研究生學習中認知因素的重要性,例如學業能力,又強調非認知因素的重要性,例如,學業努力、個人自律、自我管理、人際關係等;同時還強調了影響研究生學習的動機性因素,例如,職業願景和自我導向。上述認識和研究結論對於研究生選拔和管理實踐有非常強的解釋力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