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倫理學含義
倫理學是關於道德的科學,又稱道德學、道德哲學。在西方,倫理學這一概念源出希臘文ετησs,本意是“本質”、“人格”,也與“風俗”、“習慣”的意思相聯係。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最先賦予其倫理和德行的含義,所著《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為西方最早的倫理學專著。後來羅馬人用“moralis”來翻譯“ethics”,介紹該詞的西塞羅說這是“為了豐富拉丁語”的語匯,它源自拉丁文“mores”一詞,原意是“習慣”或“風俗”的意思。在中國古代沒有使用倫理學一詞,19世紀後才廣泛使用。但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論著中,有大量關於人生道德、倫理的內容,特別是君君臣臣、孝悌之道等。其實在古希臘的同期,中國的倫理學已然興起了。
二、倫理學的任務和方法
在倫理思想史上,由於不同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的變化和人類對於道德現象認識的不斷深化,道德作為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思想家那裏,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規定。在古希臘羅馬時期,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把至善作為倫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並強調四大品德之一的“智慧”。亞裏士多德認為,倫理學是研究人們的行為及品性的科學,或者說是研究人的道德品性之科學。伊壁鳩魯認為,倫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人生目的和生活方式,強調倫理學是研究幸福的科學。與伊壁鳩魯學派對立的斯多噶學派,從強調義務出發,認為倫理學是研究義務和道德規律的科學。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思想家M.T.西塞羅,把他的倫理學著作稱為《義務論》,並將古希臘的倫理學稱為道德哲學,賦予倫理學以新的意義。在近代,人們對倫理學的對象更有不同的理解。他們分別認為:倫理學是研究人生目的的學問;是研究善和惡的學科;是研究人的行為、道德判斷和評價標準,研究道德價值的科學;是研究理性原則和規律的科學;是關於情感意誌的科學;是研究道德語言的科學等。所有這些關於倫理學研究對象的看法,都是圍繞著道德問題提出的。除了把倫理學看作是純理論抽象的道德哲學的觀點外,大多數倫理學家都承認研究的目的是為尋找和建立一種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維護社會秩序和培養有道德的人的理論。他們或多或少地涉及倫理學的對象和任務問題,但都沒有做出科學的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