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克思主義社會學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Marxist sociology)是從馬克思恩格斯開始的、以曆史唯物論為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的社會學學說的通稱。在世界社會學發展的兩大傳統中,它是與從孔德開始的西方社會學相對而言的另一大傳統。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包括馬克思、恩格斯本人及其後繼者的社會學思想、社會學說,以及當代學者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所闡述的社會學理論。20世紀60—80年代,在蘇聯、東歐各國中占主導地位的就是帶有各國自己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代表作有蘇聯的《社會學手冊》(1976)、民主德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學原理》(1977)等。在西方各國也有一些學者從他們各自的立場、觀點出發,從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研究和評述。英國學者T.B.博特莫爾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1975)可看作這方麵的代表作。
在中國,廣大社會學者正在努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自1979年社會學重建以來,他們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方麵的探索,已取得一些進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涉及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曆史唯物主義的關係。正確解決這個問題對理解和建設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第一種觀點認為,曆史唯物論就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這種觀點在蘇聯20世紀30—50年代,在中國50—70年代均占主導地位。在六七十年代,蘇聯學術界弱化了這種“等同”或“代替”的觀點,提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有三層結構,即一般理論、專門理論和個別的經驗研究,其中的一般理論就是曆史唯物論。曆史唯物論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組成部分,又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組成部分。這種“部分等同”或“部分代替”的觀點,在很長時間內是蘇聯學術界的主導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