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文社會科學概論

第二節 社會學的基本問題和研究的主要內容

字體:16+-

中國社會學恢複和重建已經30多年了,重建初期興起的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爭論已經沉寂,人們大都致力於對實際社會問題的調查研究。然而實證研究沒有理論指導是不行的,而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討論,正是要找出社會學觀察社會的視角,並從這個視角出發建立一套理論。命題必須有理論支撐,不是簡單地提出一個命題就能解決問題的。

早在1917年,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以《社會學的基本問題:個人與社會》為題,出版了他的社會學著作。齊美爾認為,個人之間是處在不斷地互相作用過程之中的,由於個人的互相作用而聯係起來的網絡就是社會。社會隻不過是對互動著的一群人的稱呼。社會學的任務是要闡明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即闡明個人怎樣互相交往而形成群體,群體又怎樣製約個人的,所以社會學的基本問題是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應當說齊美爾的這個定義是比較全麵準確的。

建構社會學理論必須有哲學方法論作指導。孔德和塗爾幹創立實證主義社會學理論,其哲學思想淵源於孔多塞、孟德斯鳩和盧梭的自然神論;韋伯建立理解社會學理論的哲學思想來源於德國的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帕森斯的功能理論是對塗爾幹和韋伯理論的結合,其哲學思想既有唯物主義,也有唯心主義;既有集體主義,也有個人主義;霍曼斯和彼得·布勞的交換理論,其思想來源於英國古典經濟學家的經濟人觀點和邊沁的功利主義;加芬克爾的規範反叛實驗所要證明的是“共同感知世界之可能”,所以他的民俗學方法論是繼承了胡塞爾的現象學。這些都表明,要想建立社會學理論就必須首先進行哲學思考。

我們認為,按照邏輯和曆史一致性原則,哲學理論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關於在人類出現之前,世界的本原是什麽,有沒有超自然的精神存在的理論;第二個層次是在人類出現之後,關於人類精神與物質世界關係的理論;第三個層次是社會哲學,即社會與個人關係的理論。在這個層次上,社會學的一般理論與社會哲學原理是一致的,沒有必要、也很難把二者作明確的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