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文社會科學概論

第二節 曆史科學在認識上的主要特點以及研究方法

字體:16+-

一、曆史科學在認識上的主要特點

(一)認識對象的特點

曆史科學所要認識的是人類社會已往的運動發展過程,這給曆史科學在認識上帶來了許多特點,需要從認識論的角度加以研究。

曆史是客觀存在的,是今天的人們無法改變的。曆史不同於現實。現實能夠將人類社會生活直接展現在我們麵前,使我們在與之相接觸的社會實踐中,對它進行認識。曆史卻不是這樣,曆史既然是指已經過去的人類社會的運動發展過程,因此它不可能以其本來麵目原封不動地直接呈現在我們麵前。作為認識對象,我們隻能通過它所留下的各種殘骸——考古發現的殘骸或某些在現今生活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的殘骸,以及帶有各種主觀烙印的文獻記錄,去研究它、認識它。例如,我們研究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總希望能夠如實地反映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活動,能夠栩栩如生地向人們描述商鞅的才幹、誌向、性格,尤其是他的作為、功績,還希望揭示出這場變法賴以發生的原因,已經達到的成就,以及它在曆史上的地位,等等。但是,我們和那個時代畢竟已經相距兩千餘年了。我們見不到商鞅,見不到當時的秦國,見不到處在大變革中的當時的中國社會。我們希望反映的是活的運動的曆史,但卻不能見到活的運動的曆史本身。我們在研究這段曆史時,憑借的是諸如《商君書》、《史記》、《戰國策》以及諸子等文獻資料,也包括秦簡等重要的考古文物。我們就是通過這些資料,去認識商鞅、商鞅變法的。這是由曆史科學認識對象本身的特點決定的,舍此無法認識曆史。

可是,曆史資料對於曆史實際的反映,總要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中國的古代史籍是十分豐富的,任何一個別的國家也比不得。許多人喜歡用“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去形容它。可是,真正研究曆史時,還是常常感到資料缺乏,難於據此有限資料,窺見曆史的全部本來麵目。這是史學工作者和自己的認識對象之間的一種特殊矛盾。曆史活動已經成為過去,無數曾經存在過的曆史人物與曆史事件,並沒有留下足夠的可供考察的痕跡,隨著歲月的一次又一次衝刷,有些已經變得幾乎無影無蹤了。例如,關於夏代,從《史記》對殷代記載的可靠性來看,估計它對夏代的記載該是有根據的,可是,資料不夠,史家們覓尋至今,還是說不準、說不清。別說現在,兩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早就感覺到困難了:“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足見,作為曆史科學的研究對象,曆史地形成了它比較難於認識的特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