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曆史認識的發展
中西方對史學的認識所經曆的過程基本相同。中國古代的“史學”概念亦從對“史”的認識發展而來,或者說它最初也包含在“史”中。據瞿林東先生的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含義經曆了史官、史書、史事、史學的發展過程。
古代史學形成概況:曆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曆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曆史學體係和創作形式,曆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禦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製,禁止私人修史。隨著封建民主製度發展,到晉朝不僅設立官方專業的著作省,也有了專門負責著作、修史的高級官員,同時允許民間修史。官史和私史並存,體現官方立場和人民立場的史學觀也逐漸形成。後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相對客觀、準確的曆史著作作為正史,代表官方史學。
史學名詞可能始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後趙石勒稱王之年——東晉大興二年(319年)。在當時和其後一個半世紀間,並未對它的內涵做出明確的解說。但是,史學擺脫對經學的依附地位,並與傳統的經、律兩學鼎足而立,成為官學中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上還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後來它有了編纂學、文獻學的內容;至清代乾嘉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史學以曆史敘述技巧和曆史認識方法等內容。
要而言之,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史學概念的解說所達到的最高認識水平是:史學是一門關於如何認識、敘述或編纂過去的事件的專門性、技藝性的學問。這種認識與西方近代曆史學家“曆史學是藝術”的界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史上,作為人類過往社會客觀存在的“曆史”與作為一種專門性學問的人們對它進行認識、描述的活動及其結果的“史學”,最後實現了初步的分離。這是古代曆史學家經過數千年探索的結果,亦是他們在史學認識上的最大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