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述人類獨特思維的演化起源上,我們首先將關注重點放在人類與其他現存哺乳類動物分化之前具有的最後共同祖先上,最好的代表就是人類的近親——非人類人猿(現在類人猿的祖先),包括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其中,尤其是大約600萬年前才與人類走上不同演化道路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更是我們著重要關注的。上述四種類人猿在認知能力上是相似的,人類卻有所不同,我們假設這是由於現存類人猿保持了我們共同祖先的認知技能,人類分化之後卻演化出了一些新的東西。
我們對人類與現存類人猿共同祖先認知技能的了解來源於類人猿的實驗研究,而這些研究直接促進了我們前麵提到的個體意圖性(涉及認知模型和工具性推理參與的自我調節及某些類型的自我監控)理論框架的搭建。由於人類與其他類人猿的分化發生於近期(以物種演化的時間進程標定,可從具有的基本相同的軀體結構、感覺器官、情緒及大腦結構上體現出來),在沒有直接反對證據的情況下我們假定人類與類人猿在演化上具有連續性(de Waal,1999),也就是說,當類人猿在精確操控的實驗中表現出與人類相同的行為時,我們假定背後涉及的認知過程具有連續性。當然,在後麵的章節中我們將會提到不同假設條件下思維的解釋問題。
類人猿眼中的物理世界
類人猿的認知和思維過程可以被分為兩類:用於理解充滿物理性因果聯係的物理世界;用於理解充斥著機體之間因果/意圖關係的社交世界。靈長類動物對物理世界的認知主要從覓食情境中演化而來(Tomasello & Call,1997),所以主要服務於這個目的(Millikan,1987)。為了保證每天充足的食物供給,它們演化出了近期目標、表征、推理等內容,服務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