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類思維的自然史:從人猿到社會人的心智進化之路

第五章 合作中的人類思維

字體:16+-

伴有社會性成分和曆時性發展的活動的內化是人類心理的一個特征。

——列夫·維果茨基,《社會心智》(Mind in Society)

相比其他靈長類,人類的認知和思維更為複雜,而這也同樣體現在人類的社會互動和社會組織上。然而,這一切並非巧合。

“沒有類人認知(human-like cognition)的支撐,人類社會就會分崩離析”,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複雜人類認知必然是複雜人類社會形成的原因。然而,從演化的角度來說,這種貌似合理的“認知-社會”因果聯結並不可能發生。因為上述聯結發生的前提是,首先要存在一些強大認知技能得以被選擇的行為領域,之後這些認知技能還需要能夠以某種方式解決社會問題。但考慮到我們試圖解釋的是包括文化習俗、規範、製度在內的這種獨特的人類合作和交流形式的支撐性認知技能,可能的相關行為領域的確定極為困難。同樣,說這些複雜合作成就(認知技能)是那些人類工具使用和獵物追蹤過程中演化出的認知技能的功能的擴展適應(exaptation),顯然也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依我們現在的觀點,最可能的演化場景是,那些新的生態壓力(如個體可以獨自獲取的食物的消失以及由此帶來的更大的群體規模和更激烈的外群體競爭)直接作用於人類社會互動和社會組織,進而導致人類更具合作性的生活方式的演化(如合作覓食以及由此產生的服務於群體協調和防禦的文化性機構)。通過交流來協調這些有合作和文化成分參與的生活方式,需要新的技能和動機,以相繼借助聯合意圖性和集體意圖性來達到同其他個體的“共同運作”(co-operate)。粗略地說,這種服務於“共作”的思維就是我們這本書講的共享意圖假設。

鑒於很多人類獨特思維的不同方麵同人類具有的獨特合作和交流的不同方麵相關聯,我們嚐試對前者進行詳細解釋,這也導致我們的演化敘事在細節處遇到很多波折。因為目前並沒有專門針對此問題進行的演化敘事,這使得我們很少有其他理論來參照。然而,當前存在一些解釋人類獨特認識和社會性的一般性演化理論,對它們的瀏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共享意圖假設鑲嵌於前麵提到的理論描畫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