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類具備的第二人思維(second-personal thinking),其目標是在與特定他人進行直接合作或交流互動時,解決可能出現的協調問題。現代人類麵對不同類型的協調問題,其中包括與幾乎沒有共同基礎的陌生人之間出現的交流問題。從行為層次上講,解決這些交流問題的方法是創造出群體範圍內適用且中立於行動者的習俗、規範和製度。在文化共同基礎中,每個人都會預期所有人都遵守這些習俗、規範和製度。為了與其他個體溝通性協調,人類交流同樣需要習俗化,不是因為個人而是因為文化共同基礎。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交流者,尤其是在共同決策中成為一名合作者,現代人類需要用語言外化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及原因,並使用文化群體規範判斷這些言語行為及其原因的可理解性和合理性。因此,現代人類不僅僅參與其他個體的聯合性意圖,同樣也參與整個文化群體的集體性意圖。
“客觀地”表征
早期人類會同時從多個視角認知表征各種情境和實體,隨後他們就將指示性和象征**流行為中關於情境和實體的特定視角暗示或象征化表達出來。現代人類開始借助那些中立於行動者的習俗、規範和製度,與不熟悉的他人進行合作和交流,因此他們建立的認知模型和模擬的視角涉及不隻是特定的他人,而是一般的他人或是更大的群體。許多年以來,群體都作為整體以特定方式視角化和係統化經驗,具有語言習俗的個體出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會將這種方式具體呈現出來,因此,這種客觀化的表征似乎是必然的結果。這一新的社會性操作的方法,讓認知表征具備了三種新的重要特征。
習俗化 在生命曆程中,現代人類個體第一次以習俗語言的形式“遺傳”了一種文化構建的表征係統,包括結構化地存儲由祖先發現且在與他人交流中有用的概念。言語習俗(linguistic conventions)在群體的共同基礎下共有,由於人類的群體意識和一致性(從眾),他們可以規範地被訓練為用“社會標準”(community standards)來約束語言的使用。尤其是對語言獲得期的兒童,這似乎表明個體言語規範的作用是先天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