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類思維的自然史:從人猿到社會人的心智進化之路

第四章 集體意圖性

字體:16+-

思維不能脫離正確性和相對性這兩個通用標準,這就把我所想和任何人應該想聯係在一起了。“我”和“任何人”之間的反差對理性思考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威爾弗裏德·塞拉斯(Wilfrid Sellars),《哲學與人的科學形象》

(philosophy and the scientific image of man)

現代社會應該具有兩方麵的特征。第一是共時性(synchronic)社會組織:協同的社會互動是成為社會的首要條件。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早期的人類會以協同的方式進行協作覓食,而其協作的對象是一群組織鬆散的合作者中的特定他人。但對於現代人類來說,需要麵對一個更大的社會群體,有更複雜的社會組織,或者說完整的文化組織。現代人類之所以是“文化人”,一是能夠確認自己所屬的特定文化群體;二是可以基於文化內的共同基礎而非個人,與組內成員一起創造多種文化習俗、規範和製度。因而,他們是有群體意識(group-minded)的個體。

現代人類社會的第二個特點是曆時性(diachronic)傳遞,即在代際間傳遞技能和知識。對於早期人類的生活來說,社會傳遞是十分重要的;對某些類人猿生活來說亦是如此。因為對於生存來說,那些難以發明的、需要使用工具的生存技能變得越來越複雜,同時也越來越重要。但對於現代人類,我們需要一個完整的社會傳遞,以支持累積性文化演化(cumulative cultural evolution)。這就需要現代人類不僅能夠通過觀察他人來獲得工具性行為(如早期人類那樣),還需要積極遵循群體的行為準則和規範,甚至會通過教導和強調社會規範強製他人保持一致。

人類社會這兩個維度諸多變化的結合,創造了一些全新的文化現實。這種轉化過程是習俗化的,既有協調(coordinative)的成分,也有傳遞(transmitive)的成分。協調是個體內隱性地同意(agree)以一種相同的方式做事,即隻要其他每個人都如此做,個體也想這樣做;傳遞使很多做事的方法都已有了先例,個體隻需要複製他人以達到協調即可。這一轉化過程的結果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實踐(cultural practices),即個體會以眾所周知的文化習俗、規範和製度與整個社會群體協調。當然,在交流方麵,這意味著發揮協調作用的是語言習俗,因為語言習俗作為一種協議(agreements)存在於群體的文化共同基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