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袁隆平先生是當代家喻戶曉的著名科學家,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們很多人隻看到了他頭頂上的光環,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背後的艱辛。通過下麵的故事你會發現,袁隆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付出的勞動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他今天取得的成就是長期艱苦努力的結果。通過袁隆平的事跡,我們還可以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袁隆平常年在農田裏風吹日曬卻從不感到辛苦,在研究道路上曆經重重坎坷卻始終無怨無悔,是因為他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1960年7月,袁隆平在早稻試驗田裏,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變異植株。第二年他把收獲的種子種下去,結果長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這讓袁隆平大失所望,難道自己費盡心思找到的變異水稻是個廢物?這讓他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失望之餘,我突然來了靈感:如果它是純種的話,它就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我推測它是一個天然雜交稻。”他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曆史性的發現。他小心翼翼地把這棵水稻移栽到自己的花盆裏。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裏繼續觀察,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那就說明水稻可以在自然狀態下實現品種間的雜交,那麽人工培育雜交稻就不是天方夜譚。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
圖5-2 水稻花的構造
可是,水稻不同於玉米,要實現不同品種的水稻之間的雜交是非常困難的。水稻的花非常小,在一個稻穗上,有幾十個到上百個雌花和雄花並存(圖5-2),要讓不同品種的水稻進行雜交,首先就要避免它自花授粉(自交),如果采用玉米那樣的人工去掉雄蕊再人工授粉的方法,在操作上的難度是非常大的。更難的是,水稻花中的雌蕊,隻在很短的時間內接受花粉。除了人工去雄以外,另一個選擇是噴灑藥物殺雄,存在的問題有藥物的效率低、噴灑時間難掌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