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音論樂:中國樂壇備忘錄

1999

字體:16+-

20小時《牡丹亭》飛快地過去了

20小時《牡丹亭》飛快地過去了

投資逾百萬美元,排練長達一年時間,在國際新聞中被無數次報道,由陳士爭導演的長達20小時的《牡丹亭》,終於在林肯中心藝術節亮相了。“值得嗎?”這個問題不停地冒出來。

從一位到了上個星期三第一場演出時還抱著矛盾心情的觀眾的角度來看,答案是毫無疑問的“值得”。經過去年傳媒報道這部昆劇經典不可離開中國的新聞的一番渲染後,應該吸引了一些買單場票的、隻觀看某折某場的觀眾。但真正可以從這一套劇得到藝術體驗的,是堅持把整套戲都看完、百分百出席的熱心人。

作為一個親身看完整套《牡丹亭》的人,在這裏就上海文化局“封建、迷信、色情”(feudal, superstitious, pornographic)的批評,發表一下個人觀點。

封建?當然。這個劇本是15世紀後期創作的;那個時候就是封建社會嘛。迷信?肯定。鬼魂就是任何偉大的文化不可缺少的文學元素(要是沒有父親的鬼魂出現,哈姆雷特怎麽辦?)。色情?尺度與喬叟(Chaucer)和薄卡丘(Boccacio)的傳統十分吻合。從現代西方國家的標準來看,連紐約最守清規戒律的人—市長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都不會抬起一根眉毛。

明顯地,整個過程不單是源於一位上海官員敏感的觸覺。我也可以想象,要是美國人聽說,為了介紹“純正”美國音樂劇到中國,選中的劇目竟是《飛燕金槍》(Annie Get Your Gun)或者是《畫舫璿宮》(Showboat),他們又會有什麽反應?因為這兩部音樂劇都含有當時的種族歧視元素,跟我們現在的觀點已絕對不同。所以,最好的解決方法是為觀眾多提供一些關於故事文化背景的解釋,而不是將整套戲禁演。

大部分昆劇迷認識的《牡丹亭》,就是杜麗娘與她的夢中情人、英俊書生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雖然遇上天意死亡與家庭反對,可是他們的愛火沒有熄滅。故事可以說是《羅密歐與朱麗葉》大團圓結局的版本,當然中間發生的橋段,不一定令人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