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大飽眼福的《蝴蝶夫人》
令人大飽眼福的《蝴蝶夫人》
《蝴蝶夫人》故事流傳至今,經曆過不少現代的解構與改造,如黃哲倫的話劇《蝴蝶君》(M.Butterfly)與百老匯的《西貢小姐》(Miss Saigon)。所以,當原本的故事不折不扣地再展示在銀幕上,反而令人追憶一番、耳目一新。
麻木不仁的美國海軍少將與日本女孩“結婚”,後拋棄她;無知的女孩等她的丈夫回家,一等就等了三年;少將終於回來,由他的新妻子陪同,要帶走他混血的兒子,導致女孩子憤而自殺。情節簡單,寫幾句就交代完了。歌劇版本的豐富音樂成分,比好萊塢欺騙觀眾眼淚的煽情悲劇,可真有效得多。
歌劇舞台上的成功例子,不一定可以移植到銀幕上。現實證明,連頗有舞台與銀幕經驗的導演,都未必可以穩操勝券。年輕導演弗勒德裏克·密特朗(Frederic Mitterand,是法國前總統的侄兒)這一部雄心勃勃的歌劇電影,把普契尼的壯麗,以電影語言重新澆鑄。效果也算是成功的。
電影與歌劇兩者都引渡觀眾脫離現實。但是,兩者的出發點很不一樣。在技巧與美學方麵,它們的重點有很大的差異。第一個難倒我們的觀念:歌劇演員是否懂演戲。密特朗在選擇演員時,要求比普通的歌劇演員們的演技更勝一籌。結果每個人都露出光芒:他們有爆炸性的**,也可以把感情緩慢地滲透在整場戲之中。可惜,電影觀眾們肯定不會認同這些歌唱家們有“演技”、在“演戲”。
反正,密特朗利用視覺圖像把故事的發展,以輕快的節奏呈現出來。他細膩的鏡頭移動,避開了很多舞台演出時沉悶的靜態。對焦演員的剪接功夫都做得很好。總體來講,場景越熱鬧效果越好:任何眾多演員與合唱團出現的部分,導演都控製得很到位。在故事**裏,四位演員彼此互動的場麵—理查德·卓克希爾(Richard Troxell)/平克頓、理查德·高文(Richard Cowan)/領事、黃英/蝴蝶、梁寧/鈴木—簡直是個傑作:演唱精彩,鏡頭處理到位。但是,處理詠歎調與二重唱卻不一樣,因為視覺空間轉變的速度不一樣:導演雖盡力彌合歌劇與電影的鴻溝,仍露出了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