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評音論樂:中國樂壇備忘錄

2006

字體:16+-

香港藝術節向林樂培致敬

《梁山伯與祝英台》背後的故事

香港藝術節向林樂培致敬

民樂團,這個把中國傳統樂器交響化的混合體—掙紮多年,期望得到國際樂壇的尊重與認可。雖然在中國悠久的文化中,民樂團沒有什麽曆史可言,但是絕對不代表這個新品種就沒有奠定自己地位的契機。香港中樂團象征著嶄新的、融合商業精神的香港。中樂團自創團以來,委約超過1500首作品與編曲,它們的風格包羅萬象,除了前衛實驗作品之外,也有接近通俗娛樂的民歌編曲。所以這些曲目都有著名副其實的自創傳統。

本月,香港中樂團在藝術總監閻惠昌的領導下,參加香港藝術節的演出。這一場慶祝作曲家林樂培80大壽的音樂會反應熱烈,全場爆滿。表演的曲目,正是在探索香港中樂團的自創傳統。一直以來,很多作曲家(包括譚盾)都對現居多倫多的林樂培尊敬有嘉。這一次也有不少香港作曲家到場致意。但是,音樂會的重頭戲,仍是演出的曲目。這些作品證實了,香港中樂團可以淋漓盡致地詮釋林樂培的藝術風格。

這個樂團創立初期,提供給澳門出生的林樂培一個很大的音樂探索創意空間。林樂培早期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後來遠赴德國達姆施塔特(Darmstadt)學藝,繼而拜師於奧斯卡得獎作曲家米克洛斯·羅沙(Miklos Rosza)門下—雖然德國與好萊塢兩者好像格格不入,可是在民樂樂器的演奏方法中,卻孕育了一個豐足的中立地帶。

西方對林樂培的影響,在音樂會下半場的《秋訣》(1978)與《昆蟲世界》(1979)中特別顯著。《秋訣》以元代說唱為靈感來源,創造了五個樂章的交響詩。作品發揮中國音樂旋律性與敘事性的精髓,結合了明顯的西方現代模式,好比斯特拉文斯基早期的芭蕾舞音樂。曲式與敘事方法融會在一起;可是每當要選擇強調音樂還是強調故事的時候,林樂培一定會跟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