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品樂之樂:關於作曲家和演繹者的筆記

彼岸的燈塔——舒伯特《C大調第九交響曲“偉大”》

字體:16+-

曾讀過一篇概論舒伯特生平的文字,看到這樣一句:“當時(1812年)的舒伯特雖然隻是一位年僅15歲的少年,但對一生隻有短短31年的他而言人生卻已經走到一半而隻剩下15年餘的作曲歲月。”讀來不勝唏噓。舒伯特的一生應該說是徹底地不盡人意,就在31年的尾聲,這位天才迸發出藝術生命的最強音:《C大調第九交響曲“偉大”》D.944[1]。

在這部作品中,勢不可擋的推進力量與夢幻深處的思緒握手;古典與浪漫好像走到了一起,二者之間不再抗衡,不再瓦解,這部作品之後,也不再攜手共進。貝多芬《合唱交響曲》之後,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之前,沒有哪部交響樂如此古典,又如此壯美和輝煌。

關於舒伯特的《C大調交響曲》,我們需要明白它出現在怎樣的位置上——一個最微妙的時間點:古典與浪漫主義的交匯早在貝多芬的時代就已開始,但音樂之“古典時期”與“浪漫主義時期”的交替卻是在舒伯特身故(也沒比貝多芬晚很久),肖邦、舒曼、門德爾鬆、柏遼茲等人勃興之時才宣告完成。《C大調交響曲》完成於舒伯特生命的最後一年,正處在那個時間點上,成為“古典”與“浪漫”之交替中最發人深省的交響曲。

欣賞《C大調交響曲》是一種奇妙的體驗,那樣的篇幅、那樣的內容,舒曼不禁稱之為“天堂般的長度”。他還說了一句著名的話:“誰要是不知道舒伯特的C大調交響樂,那就對舒伯特知道得太少了。”這句話始終沒有過時。那麽,“C大調”究竟揭示了怎樣一位舒伯特?

氣勢磅礴,繁花似錦

舒伯特《C大調交響曲》是一部演奏時間在50分鍾左右的大作,從交響曲之形式確立以來,除了貝多芬的“第九”,這大概是最長的一首交響曲了。作品的發展氣韻貫通,音樂雄偉而不虛浮,英雄性與幻想性的東西往複其間,每一個樂章都貫穿著靈活巧妙且非常特別的節奏。舒伯特對於管樂器的運用是超前的,在通過圓號音響表現浪漫色彩方麵,《C大調交響曲》走在了韋伯之前。當然還有長號及其他木管樂器,豐富的形象和色彩,覆蓋或穿插於弦樂音響中,管樂演奏者的“獨奏家”地位更突出了。這一切不僅為作品帶來新奇的光彩,也對19世紀的交響曲創作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