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品樂之樂:關於作曲家和演繹者的筆記

馬勒《旅人之歌》的六張唱片

字體:16+-

《旅人之歌》是馬勒在連篇歌曲方麵的首套傑作,作曲家寫下樂隊與鋼琴伴奏的兩個版本。但也許是馬勒太擅長從管弦樂的角度來思考的緣故,目前鋼琴版用得不多,人們普遍接受了它作為樂隊歌曲的地位。

就演繹的方法而言,藝術歌曲不同於歌劇,樂隊歌曲又不同於鋼琴伴奏的歌曲。不同在哪裏?在歌劇作品中,歌唱家也不能濫用大聲、高音,或沉迷於花腔的裝飾音,譬如在莫紮特歌劇中就需要特別謹慎。但不可否認,當這些因素出現在美聲時期與真實主義的意大利歌劇中,哪怕明知是從炫技出發,還是可能會聽得很過癮。這是作品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即便是處理莫紮特的作品,將費加羅唱得油滑一點兒或許也不至於失敗。

演唱藝術歌曲就完全不一樣,得體的表情至關重要,對原詩文字、意境的關注與呈現的方式將決定演出的成敗。同時,傳統的藝術歌曲有一種類似室內樂的風格要求,唱出巨大的音量不僅沒有好處,往往還會成為致命傷。內省是演唱藝術歌曲的必要條件,**也是必須的,但不能逾越尺度,“歌劇化”在藝術歌曲的世界裏可不是一個褒義詞。當樂隊歌曲這一形式出現的時候,演繹者不得不麵對新的挑戰,為了同樂隊相平衡,音量的擴大成為必然;尤其在一些比較重的段落,如《旅人之歌》的第三首中,歌唱家需要呈現同演繹舒伯特、舒曼的作品相比更加雄渾的聲音,這使他們把握尺度的時候必須更加小心。

演繹者不能忽略對於文字內容的細致表達,而如果像演唱早期浪漫派藝術歌曲那樣用聲,又可能被伴奏(樂隊)壓住,這同樣不符合演唱藝術歌曲的藝術規律。馬勒的樂隊歌曲中,《旅人之歌》可能在這方麵的挑戰大些,因為到創作《呂克特歌曲》與《亡兒之歌》的時候,作曲家已找到更為理想的平衡。馬勒並未寫明他的幾套樂隊歌曲是為哪類歌唱家而作,通常是男中音、次女高音演唱比較普遍,但女低音與女高音也會唱,並各自留下著名的錄音。由於本文涉及的唱片不多,也就不做詳細的分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