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品樂之樂:關於作曲家和演繹者的筆記

說不盡的富特文格勒(後篇)——從約阿希姆·凱瑟談富特文格勒談起

字體:16+-

上一篇已經提到,我是看了約阿希姆·凱瑟(Joachim Kaiser)談富特文格勒的一段影片,引發許多感觸,才寫了“前篇”的文章。結果對於指揮家的影響觀察了一番,凱瑟先生的卓見倒來不及談了,現在自要補上。

凱瑟是德國著名的樂評家與學者,我先前就知道他鍾愛富特文格勒的指揮藝術。因為在《荒島唱片》一書中(介紹一些德國人的荒島唱片,他們是音樂家與相關從業者,也有少數例外;由三聯書店推出中譯本),他將富特文格勒指揮柏林愛樂,演出舒伯特《第九交響曲》的錄音選為自己的荒島唱片。我所看到的影片應該是凱瑟先生主持的一檔談古典音樂的電視節目,觀眾來信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麽富特文格勒總被認為或許是最偉大的指揮家?”

凱瑟先生的意見

對此,凱瑟分享了他自己的意見,其中有些可能是我們熟悉的觀點,有些,至少在我看來,的確令人耳目一新。凱瑟的解答可謂先聲奪人(但他表示對於自己所說的十分確定):“對我而言,威廉·富特文格勒不但是最偉大的指揮家,而且,或許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詮釋者。現在我聽唱片時仍有這樣的感覺。”

凱瑟談到自己聽富特文格勒唱片的一種感受,我頗有同感,那就是,將它們拿出來聽的時候,最初好像也沒比其他錄音好多少,“但是片刻之後,突然之間,他(富特文格勒)又征服了我”。這確實是種有趣的體驗,凱瑟認為:

他如何能夠征服我呢?因為在有關全曲的考慮中——有關結構,有關偉大靈感的真正的重要性——富特文格勒始終非常堅定。他的演繹因此而顯得超群絕倫。富特文格勒不需要做出某些短小、漂亮、令人愉悅的段落以求得效果,正相反,他在音響之流中準確地洞悉一切,而他的詮釋則是——有時候,某一時刻的某一小節,樂隊的演奏是相對無表情的。然而正是這樣缺少“表情”的樂段,同其他指揮家手中,綿延的、富有表情的樂段相比,顯得那麽意味深長。例如,他指揮貝多芬《第四交響曲》中的柔板樂章,那個溫和、動人而又崇高的降E大調主題不斷重現時,富特文格勒的處理十分寧靜,又使音樂自行發展,而且指揮家也在主題每次重現之間采用了較為節製的表情;其結果是主題的形象令人陶醉,又保持著不安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