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聽到這樣的抱怨:現在人們談音樂,關於演繹者談得太多了,作品卻談得太少。巴倫博伊姆在他的書中也指出這是一種危機。不過我想,人們熱衷於談論某位演繹者,至少表明古典音樂的藝術仍對聽眾有持續的影響力。當然受到“傑出演繹者”影響的並不僅限於聽眾,音樂家們也會受到同行的影響:從20世紀前期到如今,在指揮領域,影響力最大的應該是托斯卡尼尼與富特文格勒,前者對整個20世紀指揮風格的影響十分鮮明,後者的影響則不那麽鮮明。
托斯卡尼尼成為直釋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威力、他的精準,在國際範圍內橫掃德奧傳統的“舊世界”,而富特文格勒正是在這樣的世界中成長起來。在20世紀下半葉,托斯卡尼尼所追求的客觀與忠實完全占了上風,富特文格勒所代表的“主觀即興”的風格走向沒落。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後者的影響力卻更值得推敲,因為無論對聽眾還是音樂家,富特文格勒在其指揮風格已完全“不時興”的情況下,獲得了日益崇高的地位。無論在唱片發行,還是人們的談論中,我發現一種“說不盡的富特文格勒”的趨勢已經形成。
所以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就選了這樣的題目,以後若再寫到他,就可能是“說不盡的富特文格勒之二”了。既然已是“說不盡”,為何再要寫一點呢?主要是我不久前看到德國著名音樂學者、音樂評論家約阿希姆·凱瑟談論富特文格勒的一段影片,有些感觸;當我準備將談話的內容譯出時,重讀了一些音樂家談富特文格勒的文字,對於指揮家的影響又有了一點兒遐想。
有時我會不自覺地將西樂與中樂做比較,想來,某位引起人們熱情討論的指揮家、演奏家若放到京劇藝術中,無疑就是“名角”的地位。但西方古典音樂“原作”與“演繹”的界限之分明是我國京劇藝術所不及的,京劇名角中有人形成了自己的流派,這樣的影響是否也存在於古典音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