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歐美生態倫理思想與中國傳統生態敘事

第十二章 明清虐食載錄與潛生態、反生態倫理觀念

字體:16+-

虐食,是時時見於中國古代野史筆記和小說描寫的一個與飲食文化相關的常見習俗,或曰陋俗,如果從今日生態倫理角度予以描述剖析,當會得出一些與先前不同的認識。想來非常有道理,多年之前,我國的生態學家就強調指出的“環境道德要求”,在傳統虐食陋俗依舊殘留的當代語境中,仍然是有著現實意義的:

為我們提供食物的動物雖然還無法避免被宰殺的命運,但我們有責任減輕他們在生命過程中所經受的痛苦,要滿足動物福利的三個需要:維持生命的需要、維持健康的需要及維持舒適的需要。……要改善動物的飼養、運輸、屠宰條件,反對殘忍和野蠻對待動物的方式,如活吃動物的肢體和器官,或者以火燒活烤、慢燉慢煮的方式來折磨動物,這樣的行為超過了生物在自然狀態下所遭受的痛苦,違背了不增加痛苦的環境道德要求。[1]

因而,直麵古人特別是明清人有關虐食的敘述,至少,可以發現其具有的潛生態意識,借助於這一明顯的反生態倫理現象的展現,表達著對某種“人性惡”的不滿和批判。

[1] 餘謀昌、王耀先主編:《環境倫理學》,第269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