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歐美生態倫理思想與中國傳統生態敘事

一、人格化的柳神及其敘事文學表現

字體:16+-

這類柳故事,至清初小說則衍化增飾為柳神能識別善惡,有意識地擢拔賢才:“這九烈君用綠柳之汁,染他衣上,這人就得脫白換綠,中了高第;若不遇得這九烈君用柳汁染衣,任你才華,終身不得一榮顯哩。……”敘事並未停留在此,而是注入了更為深刻的思想,說是柳神考慮得很周到,他不肯輕易亂施,以免“假作真來真亦假”,反誤了真正的良才。書生王章就蒙太乙真人向柳神九烈君借柳汁染衣,果中高魁,官至宰相;但不慎這柳汁也誤染了幾個不該沾的,以致不期然而然地出了亂子[1]。這愛惜人才的柳神“九烈君”還發出了如下議論:

我所以珍重柳汁,不肯輕染人衣者,正為這措大功名到手,就不顧國家利害,隻圖自己富貴,壞天下、家國的,都是這些人了。然還有能知君臣大義的。……

在此見出,柳神已經被賦予正義神祇的本質特征,即協助人君選拔良才治理國家。在經曆了由野生植物到人類生活伴侶再到庇護者的角色演變,把世俗柳神淨化為正義柳神,柳才真正成為傳統文學與傳統文化精神層麵中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

更為有趣的是,將柳神想象為文雅的秀才。這見於《聊齋誌異·柳秀才》,說是明末山東青州兗州間出現蝗災,漸集於沂縣。沂縣令憂慮中夢見有個秀才來拜謁,“峨冠綠衣,狀貌修偉。自言禦蝗有策”,詢問,柳秀才告知明日有蝗神經過,置酒相求,可以免災。如言行事,果遇蝗神,隻是蝗神恨柳秀才“泄露天機”就讓其代為受災,“後蝗來,竟不落禾田,盡集楊柳,過處柳葉都盡”,這時縣令才醒悟秀才是柳神。故事中的柳神以植物身份主動關注人類生存環境,提供解救蝗災的簡捷途徑,而親近人類的代價是自己的葉子都被吃光,顯然這是很有意味的民俗想象與聯想。在人的收獲中融入了柳神的功勞,這種存亡與共的生態整體思想部分地被後世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