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不拘泥於中土域內材料,就會發現仙草崇拜流播過程中之外來宗教文獻極有價值、有創意的介入。漢譯佛經故事描寫深山裏修煉二十餘年的釋淨見,偶聞住處北邊有小兒的喧鬧聲,還有一個白頭老公穿著白練裙襦,經常來參問,釋淨見說自己誦經久了總是身力疲困,老公告知,當小兒前來洗浴時,可以抱一小兒衣走,罵也慎勿應答。他遵囑行事,還是白頭老公告訴小兒入師懷,“小兒初不肯從,老公驅逼數回,始入見懷,沒在腹內。老公問師,四大何如?見雲:‘氣力勝於從來。’老公尋去,自爾已後,體力修強,禪誦數倍。識者雲:‘此當是普賢菩薩,令山神驅諸藥之精變為小兒,使其服之,除疾病耳。’”[1]
藥精幻化為小兒,是佛教進入中原引發關注的慣用技巧,故事中的藥精本不肯進入病人軀體,是“白頭老公”的多次威逼,原因當是病人釋淨見作為靜修佛教徒,植物精華的化身小兒在佛法威力下,不得不融入佛徒軀體並轉化為佛徒的生命活力,以便其“禪誦數倍”。這其中蘊含著眾生不平等思想和森嚴的等級觀念,顯見是世俗化中土化的佛教生態觀。
那麽,將佛經故事中對於植物的觀念通盤來看,可知小說母題史體現的對於藥草精靈的崇拜,並非偶然。佛經中對樹神的種種神秘描寫即然。如相關故事甚至認為“一切藥草樹木盡有神”。說六群比丘斫樹作床,樹神求告十二法比丘,世尊得知昭告說:“有神依樹根,有神依樹岐,有神依樹枝裏,有神依樹皮裏,有神依樹皮裂中,有神依樹蓓蕾,有神依樹葉,有神依樹花住,有神依樹果。一切藥草樹木盡有神,神所以依住者食其香故。若比丘自斫樹,教他斫墮。”[2]說明神與樹同在,伐樹如傷神,樹神隻有祈求“十二法比丘”,才得以免遭砍伐厄運。佛教能夠庇護植物。另一重要的現象就是神鹿崇拜。鹿在佛經中是極為活躍的通靈動物,其曾多發性地被描述為九色鹿王大義救群鹿、鹿女故事等,也進入到中土作為神仙化的象征性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