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動物行為啟發而得療病仙草,今存載錄當起自南朝劉敬叔《異苑》卷三:“元嘉初,青州劉幡射得一麞,剖腹藏,以草塞之蹶然起走。幡從而拔塞,須臾複還倒。如此三焉。幡密求此種類,治傷痍多愈。”同卷還稱“昔有田父耕地,值見傷蛇在焉。有一蛇銜草著瘡上,經日傷蛇走。田父取其草餘葉以治瘡,皆驗。本不知草名,因以‘蛇銜’為名。《抱樸子》雲:‘蛇銜,能續已斷之指如故。’是也。”受到麞、蛇這兩種動物自療自傷行為的啟發,於是人們也認識到了某種特定藥草神奇的醫用功能。祖衝之《述異記》(《太平廣記》卷四百四十三引)還複述了此前的故事:“青州有劉憣者,元嘉初射得一麞,剖腹,以草塞之,蹶然而起,俄而前走。憣怪而拔其塞草,須臾還臥。如此三焉。憣密錄此種以求其類,理創多驗。”憣當通幡,此為異文,但突出了發現者查驗和探尋藥草奇效的過程。
唐人纂修《梁書》也寫阮孝緒“孝誠”生遙感:“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緒至性冥通,必當自到。’果心驚而返,鄰裏嗟異之。合藥須得生人薓(參),舊傳鍾山所出,孝緒躬曆幽險,累日不值,忽見一鹿前行,孝緒感而隨後,至一所遂滅,就視,果獲此草。母得服之,遂愈。”[1]及時出現的鹿仿佛神靈所化,就專為指引孝子獲取療救母病之藥似的。這使得仙草的自然神效中與人倫孝行責任相對應。
奇遇,偶然之中的細心觀察,往往成為發現之發現的機緣,如宋代筆記小說載自然界中動物昆蟲似本能式地了解療病傷異物:“處士劉囗隱居王屋山,嚐於齋中見一大蜂,罥(纏繞)於蛛網。蛛往逼蜂,反為所螫,墜地、俄頃,珠鼓腹欲裂,乃徐徐行入草,齧芋梗微破,以瘡就齧處磨之。良久乃消,輕捷如故。”[2]觀察者發現,昆蟲們在生存競爭中,很輕易就能找到可療傷救命的藥草,也是自然賦予種群確保延續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