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中土固有的神草——不死草信奉,在上古神話中就有一些遺存。《山海經·中山經》說:“姑瑤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屍,化為瑤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於人。”《山海經·西山經》載漢水發源地的山上,“有草焉,其葉如蕙,其木如桔梗,黑華而不實,名曰蓇蓉,食之使無子”,可見時人眼裏,“蓇蓉”顯然也是一種神草。《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嚐百草,始有醫藥。”《廣博物誌》卷二十二引《物原》:“神農始究息脈,辨藥性,製針灸,作巫方。”《漢書·武帝紀》載元封二年六月詔曰:“甘泉宮內中產芝,九莖連葉。上帝博臨,不異下房,賜正肱休。其赦天下,賜雲陽都百戶牛酒。”作《芝房之歌》。因為甘泉宮內生長了芝草而下詔大赦天下,並賞賜酒肉,作歌歡慶。由此不難看出,在漢武帝時代,靈芝作為“仙藥”與“祥瑞”的象征,已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1]。
魏晉之後,受秦漢祈求長生方仙道教的熏染,加進了西方佛國的**,東方海上求仙的眼光,又投向西方異域異物的期求。珍稀物種生存空間的擴大化傾向,表明人們對生物神力有更多了解,關注力增強也是融合力增加的變相形式,同時也是古人單一生態理念多維向度的轉化。《述異記》卷下稱:“日林國有神藥數千種。其西南有石鏡,方數百裏,光明瑩澈,可鑒五髒六腑,亦名仙人鏡。國中人若有疾,輒照其形,遂知疾起何髒腑,即采藥餌之,無不愈。其國人壽三千歲,亦有長壽者。”“仙人鏡→藥草→三千歲長壽”,如此簡潔明了又暗存**的敘事模式,不僅有利於奇聞傳播,更易於誘發博物者的貪欲,導致相應的探索後果。西晉王嘉《拾遺記》卷六也說:“樂浪之東,有背明之國,來貢其方物……有通明麻,食者,夜行不持燭。是苣勝也,食之延壽,後天而老。”西晉嵇康的《答難養生論》中提到:“若流泉甘醴,瓊蕊玉英,金丹石菌,紫芝黃精,皆眾靈含英,獨發奇生,貞香難歇,和氣充盈,澡雪五臧,疏徹開明,吮之者體輕。”這裏,已經把服食金丹玉屑,與服食仙草靈芝相提並論。丹藥,其化學成分,極類似於藥品——由化學成分組成,丹藥吃後,人往往興奮,以至於產生幻覺,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或病態的人,就會有舒服感甚或是痊愈。這大約也是服食之風在六朝時期盛行的一個主要原因。而服食丹藥的風習和感覺、體驗,也不能不促進人們重視和思考靈芝仙草的神奇作用,並且關注靈芝仙草的產地和來源,以及如何獲取和服用,並進而導致人們增強對自然的幹預能力。